中医的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各指什么?
内伤七情简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编辑本段]成因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编辑本段]七情详解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编辑本段]七情致病 (l)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
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心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外感六* 外感六*
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外感六*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和转化性。
外感性是指外界的邪气通过人的体表、口鼻来侵入人体从而致病。
季节性是指常常在一定时间段发病。
地区性是指与人居住的地区和环境关系密切。
相兼性是指外感六*在侵入人们时还会强强联手,几种同时侵入。
转化性是指六*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六* 4.1 风证 4.2 寒证 4.3 暑证 4.4 湿证 4.5 燥证 4.6 火证 5 疫疠 6 七情 6.1 喜 6.2 怒 6.3 忧 6.4 思 6.5 悲 6.6 恐 6.7 惊 7 外伤 8 其他 8.1 气滞证 8.2 血瘀证 8.3 痰饮证 8.4 食滞证 8.5 虫积证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病因辨证 1 拼音
bìng yīn biàn zhèng
2 英文参考categorical identification in terms of causes of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etiolog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病因辨证为辨证方法之一[1]。指以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为指导,分析推求致病原因及机体反应性的辨证方法[2]。即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来推求病因,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1]。如眩晕、震颤、抽搐多属于风;发热、烦躁、发狂、神昏多属于火等[3]。这种分析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3]。病因辨证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1]。病因辨证是辨证学中带根本性的部分,是辨证准确与否的关键[1]。临床上常结合八纲辨证来互相补充[3]。《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记载的病机十九条,是将多种病症用病因、病机予以概括归纳,是研究病因辨证的范例[3]。
4 六*六*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2][4]。?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其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则称六*[5][4]。六*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的病因[5][4]。六*致病,自外而入,称为外因[5][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4.1 风证
①发病急,变化快,病变部位多在头面或肌表。②症状有游走性,瘙痒,恶风,动摇歪斜(如抽搐、震颤、眩晕、口眼?斜,甚则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特点,临床常有其他兼证。③外风多在外感病中出现,可见风寒、风热、风湿、风水等。内风在内伤病或热性病过程中出现,可见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或血虚动风等,应注意鉴别。
4.2 寒证①症状及舌脉同八纲辨证中寒证。②外寒通常在外感病中出现,内寒多在内伤病过程中出现(相当于阳虚),应注意鉴别,并须注意寒证化热,及有无其他兼证。
4.3 暑证①夏季发病,起病急骤。②症状有热、渴、烦、汗的特点,甚则昏迷。③伴见气虚,津亏的症状。
4.4 湿证①湿盛季节,潮湿环境及脾虚者多发。②有头身酸麻沉重,胸闷痞胀,泄泻,水肿,分泌物、排泄物污浊及缠绵难愈等特点,舌苔多腻。③湿可从热化(湿热证)或从寒化(寒湿证)。
4.5 燥证①多发于秋季,或热病、汗、吐、下、失血后。②症状有干燥、阴亏的特点。见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③外燥多在感受秋季燥邪后发病,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内燥多在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中出现,应注意鉴别。
4.6 火证①有各种热的症状,并有伤津、动血、面红目赤、舌红、脉数等特点。②虚火多在阴虚、血少、津亏证中出现,实火多在实热证中出现,临床应注意鉴别。③风、寒、暑、湿、燥均可化火。
5 疫疠疫疠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可造成一时一地流行的疾病[6]。见《诸病源候论》卷十。又名瘟疫、时气[6]。《医学入门》卷四:“疫疾如有鬼疠相似,故曰疫疠,又曰时气。”温疫是感受疫疠之气,造成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7]。《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后世常见者为:
1.暑热疫毒,伏邪于胃。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治宜清瘟解毒(见《疫疹一得》)。[7]
2.疠气疫毒,伏于募原。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治宜疏利透达(见《瘟疫论》)。[7]
6 七情七情是人的情志活动的统称,具体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这是人类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2][8]。在正常的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感 *** ,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包括某些内脏病变而继发的病态情志活动。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9]
6.1 喜喜为七情之一。属正常的情志活动[10]。《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心在志为喜。”《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但暴喜无度,则可成为致病因素。《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喜怒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黄帝内经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暴喜伤阳,暴怒伤阴。”
6.2 怒怒为七情之一。恼怒过度可引起脏腑气血病变[1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暴怒伤阴”,“怒伤肝”。脏腑气血病变可出现情绪急躁易怒。《素间·四时刺逆从论》:? “血气上逆,令人善。怒。”《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6.3 忧忧为七情之一。忧虑过度可引起内脏病变[12]。《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忧伤肺。”《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肝则忧。”《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
6.4 思思为七情之一。即思虑。《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虑过度可致气机郁结,甚而伤及脾的运化功能。《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思伤脾。”[13]
6.5 悲悲为七情之一。悲哀过度可伤脏气。?《黄帝内经灵枢·口问》:“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而内脏病变亦可致易悲之症。《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素问,宣明五气》,“(精气)并于肺则悲。”[14]
6.6 恐恐为七情之一。因恐惧过度引致脏气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伤肾。”《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散,经络厥绝,脉道不通。”《素问,举痛论》:“恐则气下。”内脏病变可出现气怯惊恐。《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肝气虚则恐。”[15]
6.7 惊惊为生理名词。七情之一[16]。
7 外伤出《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1.损伤病证分类之一。一般指扑击跌仆所致皮肤、肌肉、筋骨的损伤。[17]
2.与七情内伤相对而言。可指六*外邪所伤,如伤风、伤寒、伤湿、伤暑等。[17]
8 其他 8.1 气滞证①发病与情志变化有密切关系,亦可发生于湿痰中阻或食滞中焦时。②症状以窜痛、胀痛、嗳气、矢气或活动后减轻,以及痞块聚散无常为特点。
8.2 血瘀证①多发生于气滞、寒凝、热结及外伤后。②以刺痛、刀割样痛,痛处不移,痞块固定,或经血紫暗有块等为特点。③唇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
8.3 痰饮证①发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②症状以咳吐痰涎,喉中痰鸣(痰证),或胸胁满闷,喘息咳唾不得卧,或腹中肠鸣漉漉有声(饮证)等为特点。③舌苔多腻,脉多滑。痰饮停留部位不同产生不同的病证,如痰停留于皮下则为“瘰疬”,饮停胁下则为“悬饮”等。④痰饮多具有湿证特点。
8.4 食滞证①发病与饮食不节有关。②症状以腹痛、嗳腐、吐泻酸臭、恶食、脘腹痞满等为特点。
8.5 虫积证①发病与饮食不洁、生食习惯有关。②症状以腹中阵痛、便虫、吐虫、嗜食异物、鼻孔或 *** 瘙痒为特点。③有些患者有面生白斑,巩膜有蓝黑斑点,或有面黄肌瘦等体征。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