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训诂术语有哪些,有何不同?
以下就一些常见的术语的作一些说明
1.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都是解释词义的.其训释格式为:
训释语+术语+被训释语.可以译为“叫做”“称作”.例如: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孔颖达《疏》:“墙谓之墉.”
毛传:两樽曰朋.
孔颖达:高大而坏谓之崩.
朱熹注楚辞:徒行为步,乘马为骑.
用上述术语时,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连用并举,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的词语之间的细微判别.如:
秦谓火蚋,楚谓之蚊.
行卖曰商,坐贩曰贾.
2.谓. 格式为: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往往以具体释抽象,以一般释特殊,或者解释词在上下文里的临时意义.如:
《左传隐公元年》:“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从.”杜预注:厚谓土地广大.
《诗经小雅采薇》:彼路斯何?君子之车.郑玄笺:君子谓将率.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谓”有时也可以用来串讲句意,说明语句言外之意: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玄: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
3.犹.
主要用来解词,其训释格式为:被训释语+术语+训释语.被训释语与训释语往往词义相近.有以下四种情况:
(1)解释近义词,同义词.
无毁我室.郑玄:室犹巢也.
(2)说明引伸义,临时义.
又何间焉?杜预:间犹与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赵岐注:老,犹敬也.
(3)用今语释古语.
《说文》尔,丽尔.犹靡丽也.段玉裁注:丽尔,古语;靡丽, *** 语.以今语释古语,故云‘犹’.
4.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的用法和作用相同,一般都是用来解释表示其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
毛传:迟迟,舒行貌.
何晏:莞尔,小笑貌.
意气勤勤恳恳.《报任安书》李善注:勤勤恳恳,忠款之貌也.
5.之言,之为言.
古注使用这两个术语,一般都是声训. 即用声音相同相近的词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如:
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是膳者,美食之名.(孔颖达语).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6.言.说明词语的言外之意.包括串讲正文.不是声训.
尔墓之木拱矣.《左传》杜预注:合手曰拱.言其过老,悖不可用.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郑玄:则饥则渴,言其苦也.
7.读为,读曰.主要说明通假.
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信,读为伸.
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巨能入乎?
………巨,读曰讵,讵犹岂也.
8.读如,读若.
用于注音.
又重之以修能.
____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鹄乎其羞用智虑也.
____读如‘浩浩昊天’之‘浩’.
9.如字.
表示被注的字按通常的读音来读.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陆德明: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反,下如字.(上恶:WU,下恶:E;上好,喜欢之意,下好,好坏之好).
10.本亦作,本又作,本或作.这类术语用来指出一古书不同版本所出现的异文现象.如:
诗经: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陆德明:蓄,本亦作畜.
11.衍,脱.
衍,指明古书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脱,指明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