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子路冉有文言文知识点

泡在奶味里2年前 (2023-12-05)阅读数 1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西华孔子

1. 求《季氏将伐颛臾》的一些文言知识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 *** 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此文中后来演化为成语的有: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开柙出虎,季孙之忧。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一词多义;如,方,与,急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词多义一、知了解.例:不无知也主持、管理.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道,懂得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通“智”.例:失其所与,不知二、方正道,是非准则.(名) 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圆,纵横(动) 例: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正,将要,才(时副) 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方形(名) 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三、以因为(介)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用,做(动) 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把(介) 例:加之以师旅用(介) 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而(连)表顺接 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而(连)表修饰 例:勾践载稻与脂以行而(连)表轻微转折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来,以便(连)表目的 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以致(连)表结果 例: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凭借(介) 例: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认为(动) 例:皆以美于徐公动词、介词、连词四、乎于(介)比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于(介)在 例:摄乎大国之间例:浴乎沂,风乎舞雩于(介)与,和 例:异乎三子者之撰句末语气词 例: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例:无乃后乎五、与yǔ 赞同,赞许(动) 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yǔ 结交,亲附(动) 例:失其所与,不知给予,给(动) 例:生三人,公与之母和,同(介) 例:秦伯说,与郑人盟yú 句末语气词 例:唯求则非邦也与六、如如果,假如(连) 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至于,例: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或,或者(连) 例:宗庙之事,如会同象,如同(动) 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奈,对付,处置(动) 例:求,尔何如七、尔你,你们(代) 例:以吾一日长乎尔例:求,尔何如语气词,形、象声词后表状态 例:子路率尔而对曰例:鼓瑟希,铿尔。

3. 文言文 《子路、曾皙,,, 》 翻译、及思考与练习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没有题目没法给你做。自己根据翻译写吧

4. 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词多

这个回答你一定满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归纳

子路冉有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 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三、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固定句) 8、尔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补充)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5. 文言文 《子路、曾皙,,, 》 翻译、及思考与练习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没有题目没法给你做。

自己根据翻译写吧。

6. 古文注释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触龙说赵太后登鹤鹊楼九月九日忆东

我很费心了,呵呵,该有单字注释的应该都有了.追加分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题解〕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题目是后加的.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次谈话.文中既 表 现了弟子们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现了孔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中可以看 出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和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居则曰?④:‘不吾知也!’如或知尔⑤,则何以哉 ⑥?” 子路率尔而对曰⑦ :“千乘之国⑧,摄乎大国之间⑨,加之以师旅⑩,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13,且知方也14.”夫子哂之15.“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6,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 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 ,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 “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 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30,风乎舞雩 31,咏而归32.”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yù)点也33!” 〔注释〕 ①曾皙(xī):名点.曾参的父亲.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名赤:字子华,公 西是复姓.皆孔子弟子.侍坐:陪伴长者坐着.②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些.以:因 为.一日:一两天,表示年岁大的一种谦虚说法.长(zhǎng):年长.乎:介词,表示 比较.尔:你们.③不要因为我而不敢讲话了.以:因为.④居:闲居,指平 时 .⑤或:无定代词,有人.⑥何以:用什么方法治理国家呢.⑦率尔: 轻率的样子.⑧千乘(shèng)之国: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中等国家.⑨摄 :夹.⑩加之以师旅:以师旅加之,意思是把战争强加到它的头上.师旅,古代军 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大国来犯的军队.11 因:继,接着.饥馑:荒年.《尔雅·释天》:“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12 比及:等到,到了.13 使有勇:使之有勇.使国家的人民有勇.14方:方向,这里指道义的方向.15哂(shěn):微笑. 16方六七十:方形的一边六七十里.如:连词,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 ”用法相同.17如:至于.其:那些.俟(sì):等待.18焉 :于是(此),指在这方面.19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祖庙 .20会同:诸侯之间会盟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一类的事.21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章甫,都用 作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2相(xià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主持赞礼的分 大相和从相,公西华愿做小相,是谦词.23鼓瑟:弹瑟.瑟,古代一种弦乐器.希:即“稀”.鼓瑟的声音稀疏,说 明已近尾声.24铿(kēng)尔:象声词,描写推开瑟时的声音.舍:这里是放下、推开 的意思.作;起立25撰:才能,才干.26何伤:伤害什么,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27亦:副词.有“只不过”的意思.28莫(mù)春:晚春,指三月.莫,即“暮”.春服:春天穿的衣服,即夹 衣.已成:已经做好,这里有穿到身上的意思.29冠(guàn)者:成年人.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已到成年 ,故用冠者表示成年人.30沂:沂水.31风:吹风,乘凉,用作动词.舞雩(yù):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城东 南.32咏:唱歌.33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与(yù)同意,赞成. 三子者出,曾皙后①.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②!”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③,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④?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⑤?唯赤则非邦也与? ⑥?”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⑦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⑧?” 〔注释〕 ①后:动词,后出来.②也己矣:语气词连用,含有强调的语气.③礼: 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制度.④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吗?唯:句首语气词.求: 冉求.邦:国家.⑤安:怎么.疑问代词.⑥难道公西赤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 吗?赤,即公西华.⑦宗庙会同一类的事,不是诸侯国的事而又是什么呢?诸侯:指国 家.意思是公西华做的也是国家的事.⑧为之小:给诸侯做小相.为,动词.之,代 词,指代诸侯.小,小相.大:大相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详解 《梦游天姥吟留别》(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1) (一作《别东鲁诸公》)选自《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唐) 海客谈瀛洲(2),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3)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5)一(有的版本是“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6)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8)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9),身登青云梯. 半壁(10)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11) 熊咆龙吟殷岩泉(12),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13),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14),訇然中开. 青冥(15)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16). 霓为衣兮风为马(17),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18),仙之人。

7. 孔子因材施教文言文子路问:“闻斯行诸

词语解释词语解释:诸:“之于”的和音如之何:怎么斯:什么古今异义词敢问:古义 冒昧地问. 今义:敢于提问 敢,表敬意(副词)退: 古义:指做事缩手缩脚,懦弱 今义:后退兼人:古义:好勇过人 今义:现代汉语没有该词特殊句式:省略句:敢问(原因) 求也退,故(吾)进之;由也兼人,故(吾)退之翻译:子路问孔子: “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 冉有也来问:“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公西华问道: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

8. 子路 阳货 学而 颜渊 述而 中有哪些通假字

知识点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鼓瑟希(稀) 2、莫春者(暮) 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

二、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 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

三、文言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3、尔何如?(宾语前置) 4、何伤乎?(宾语前置) 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 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 7、则何以哉(固定句) 8、尔何如(固定句) 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

五、一词多义(补充)

(一)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 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 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 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 5、以俟君子(而,连词) (二)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 (三)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子路冉有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一、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3、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4、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凭这个原因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别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2、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3、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

4、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曾皙,你怎么样?”

5、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6、曾皙回答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啊。”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

7、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8、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的事吗?“怎么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

三、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

1、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以,同“已”,是“止”的意思。一说这里的“以”是动;毋,不要。

2、居则曰:(你们)平日说。居,平日,平时。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以,动词,用。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3、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乎:于,在。

4、加之以师旅:有(别国的)军队来攻打它;加,加在上面;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因,接续;饥馑,泛指饥荒。

5、为之:治理这个国家。为,治。比及:等到。且:连词,并且。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哂(shěn):微笑,这里略带讥讽。方: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如:连词,表选择,或者。

6、足:使动用法,使……富足。如:连词,或者。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其:那。以:把。后边省宾语“之”。俟:等待。能:动词,能做到,胜任。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如:连词,或者。

7、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愿意。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

8、焉:兼词,于是,在这些场合里。鼓:弹。瑟:古乐器。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舍:放下。作:立起来,站起身。撰:才具,才能。伤:妨害。乎:语气词,呢。

9、莫春者,春服既成:莫春:指农历三月;莫,通“暮”;既:副词,已经。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冠者五六人,童六七人:几个成人,几个孩子;五六,六七,都是虚数。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成。

10、后:动词,后出。夫子何哂由也:何,为什么。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以:介词。靠,用;让:礼让,谦逊。唯求则非邦也与:唯,难道;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与,同“欤”,疑问语气词。

子路和冉有的出处和相关知识

1、子路和冉有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著作之一。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以勇猛著称,曾经在卫国内乱中被任命为将军。冉有也是孔子的弟子,他善于政事,曾经担任鲁国的官员。

2、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门徒讨论了许多关于道德、伦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话题,其中包括子路和冉有。孔子对子路和冉有的评价是:“子路过于勇猛,冉有则过于谦逊。”他还说:“冉求(冉有的名字)对我来说是没有过错的。”

3、其中《论语》还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其门徒的对话和言论,这些内容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和观点。其中最著名的言论之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了一种道德准则。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