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中餐比西餐好在哪里?

百变鹏仔1年前 (2023-12-18)阅读数 8#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西餐食物

来美国四个多月了,现在已经习惯了美国的各种饭食。学校的餐厅、家庭的家宴、饭店里的大餐。。。。。。。

到底中餐和西餐区别在哪里?来美国前,所有知识都是书本得来的,我在国内也没有机会吃西餐,和西餐相近一点的也就是自助餐啦!学习使用刀叉还是在斯坦福大学培训时开始的!

就现在而言,我已有了我自己的理解:中西餐的差别决不在于工具:是刀叉还是筷子!

中西餐的差别也决不在于烹饪形式:是烧烤还是烹饪!

中西餐的差别同样不在于食物的不同:色拉、正餐和甜点,还是瓜

子、正餐和茶水!

中西餐的差别在于文化归属:求大同还是追求个性。

我们在国内,无论在家请客还是下饭店,大餐也好、便餐也罢,朋友们品的菜肴是一样的,除非你有的不愿意吃。喝的酒也是一样的,品的茶也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谈论菜的味道,个人对一道菜的评价是否和你感觉相同。一张桌子上一个菜单,一个人或几个人就可以把十几个人的菜都定下了。有时也会每人点一个菜,但点菜人都会考虑到所点的菜除了自己喜欢外,别人也会喜欢。总之是求同为主!

吃西餐的感觉就不同了。服务员会给每人一份菜单,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意愿点自己喜欢的饮料或酒水、正餐和甜点。你请朋友吃饭,吃到最后你也不知道你请朋友吃的饭菜的味道如何?除非以前你吃过这道菜,但也绝不会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吃到最后都非常满意,当然,不好吃也只有自己知道!人们尊重个性差异。

在这里没有十个盘子八个碗的,每个人人到最后都会把自己盘子里的食物吃完或者打包带走,美国人尽管高收入,但也是很节约的。这一点值得借鉴!

美国人吃饭讲求营养搭配,量不多。还吃很多的我们认为是孩子爱吃的儿童食品——薯条、薯片、苏打水等等。

美国人吃得很简单:很少烹饪,大多数不会为一顿饭耗费半个或个把小时。有些美国女士的午餐,在我们看来就是兔子的食品:生菜叶子、胡萝卜和加冰的水(冬天也一样)

蔬菜除了豆角等好清水煮食外,大多数是生吃,如生菜叶、白菜叶、芹菜、胡萝卜、青椒等。

美国人喝酒也和国内不一样,大多是品酒。酒的味道业和国内的不一样,尤其是白酒。美国人喝的酒多数也就是十几美元或二十几美元的。他们也认为七八十还有上百美元的酒是奢侈品!

中餐比西餐好在哪里?

有一点很好,他们很自觉,即使喝了一点酒也不会在自己驾车。酒后驾车回入狱的。

很难说哪种饮食文化好与不好。

单就饮食文化而言,我还是喜欢我们的饮食文化。

但要改掉浪费的恶习!

也可能国外的吃法有助于节约。想想也是,把自己吃过的食物带回家再吃不会有什么顾忌;但如果像在国内把大家都吃过的食物再带回家吃,总有点不好的感觉,除非是自己家人吃剩的还好一点!

文化不好区别优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节约总是对的!

我在教美国学生学习古诗“锄禾”时,学生们也都很认真,还都说“我得回家给我弟弟或妹妹讲讲去!”

节约总是对的!尤其是食物!英语里有句话,“Youarewhatyoueat”。这句话翻译的确不容易,可意思是说你吃什么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西方人这些年大讲饮食健康,甚至餐厅的菜单上都标明哪样菜是多少卡路里,可能根儿上与这句话有关。中国人也有句类似的话,“吃哪儿补哪儿”。以形补形,有点像中国的象形文字,产生的道理很直接。怕小孩不够聪明就让他吃动物脑子,见老人腿脚不好就让他吃猪蹄,看来想用吃什么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在中国和西方是一样的。

人们常说食文化,说哪个国家的饭好吃,哪个国家的饭不好吃,其实食文化的核心我看不在于吃什么,不在于吃的味觉,而在于它的吃法、吃的方式。在大多数地方的人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吃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社会活动的行为。不论什么食品,过到嘴里和肚子里之后都变成了生物学和营养学的问题,而在吃之前,则更能反映文化的习惯。

就说餐厅里的点菜,西餐的菜单大多只有一页纸,最多是正反面,还包括了饮料和甜品,越是好的餐厅,大多菜单越短,就像西方文化,虽然也很丰实,很深刻,但它的集中度很高。中餐则不同,菜单一般都很长,选择很多,点菜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是多样的融合,它的丰实表现在多样化上。中餐的前后道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吃什么与喝什么酒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很有些像中国多元的文化观念和不断改变的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包容、同化、为我所用是基本特点。

西餐是每个人点自己的菜,中餐是主人把菜都点好大家只管吃,两者各有千秋,自己点菜对个人选择更尊重一些,自己点,好坏自己负责,但品种一定单一,吃起来也没有那么热闹,但看出来西方文化中个体的独立性。中国文化中更多的重视整体,点菜的人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可能会受到赞扬,也可能会受到批评,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众口难调,也知道这是件难事,可还要这样做,因为觉得整体的一致更重要。中餐讲究分享,可能也是不患寡患不均的影响,这种分享的渗透之深,使中国人在吃西餐的时候也分享,即使大家都各自点了菜,也会在吃的时候你尝点我的,我尝点你的,搞得餐桌上还是很热闹,一派乐融融的气氛。

中西餐吃法在餐桌上不同,在厨房里也很不一样。我看过华润在曼谷的酒店的中西厨房,感觉文化的对比也很明显。西餐的厨房更像一间工厂,有很多标准设备,有很多计量、温度、时间的控制,厨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设计的,有对出品的样式、颜色的严格要求。其实老外的脑子都比较简单,但他们把很多事标准化了、程序化了,就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连贯性,麦当劳和星巴克都是产品标准化的结果。

中餐的厨房则很不同,推门进去,火光冲天,厨师一排,都满头大汗,各种调料摆了几排,最终的好不好吃,要看厨师手中的大勺子怎么掌握了。所以中餐在源头上就难统一标准,更多的要靠厨师的个人技术,否则就不是中餐了。这可能与中国文化很多事都要靠某个人的行为才能完成是一样的。不过好多事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一致起来,中餐的生命力可能就是来自于它的不统一,否则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

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有人说现在还用刀子来切带血的牛肉的民族一定是文明进化得不够,不过因为刀叉很实用,老外也没有改的愿望。不论西方文明再怎么进步,刀叉看来改不了。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老外时常惊奇中国人怎么能灵巧地用筷子夹起盘中软软的豆腐和滑滑的花生米。刀叉和筷子时常是餐桌上的话题,这几年不会用刀叉的中国人少了,可不会用筷子的老外还不少,可见中国人吸收学习的能力很强,这种吸收和学习的精神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

中国菜不同于西餐,要说和中国菜最接近的西餐食物恐怕也就是意大利面这一种食物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菜和西餐不同的?可以说中餐食物和西餐食物一眼就能区别出来。

在美版知乎上也有外国人提问“为什么中国菜和西餐食物有很大不同?”其实这位外国人的提问站在我们的角度完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相信最好吃的食物是中国菜。而站在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菜太奇怪了,烹饪风格,食物种类,饮食文化等等都和西餐不同。”

就像很多外国人不理解中餐烹饪炒这一个过程,在一位外国人评价中国菜的时候,他说道:“中餐炒会让食物变得又干又硬,所以中国人不会烤一斤以上的食物。”

站在中餐烹饪方式不同的角度看包括炒,都是区别西餐通常烹饪煎,烤,炸,煮。而且中国菜烹饪还有远远超出西餐这四种烹饪方式以上的多种烹饪技巧,通过这些方式烹饪出来的中餐食物就完全不会和西餐食物相同。

那么是不是说:中餐烹饪用煎,烤,炸,煮做出来的食物就和西餐一样了?完全不是!这又从饮食文化上产生了差异。西餐的煎,烤,炸,煮受到外国人的饮食文化影响。

比如同样是烤,中餐和西餐就有很多明显不同,外国人可能会烤一块牛排和一些蔬菜,而中国菜的烤,烤的不仅仅是牛肉我们还会烤一些外国人不会吃的食物,比如肉鸽,猪皮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中国菜不同于西餐的原因。

在口味上中国菜有酸甜苦辣咸之分,而西餐食物主要是酸甜和原味,以及追求食物的鲜嫩效果。像他们吃的食物不是几分熟就是完全生食,如牛排羊排都是几分熟,蔬菜沙拉是完全生食的食物。在中餐里我们喜欢吃熟食,包括肉和蔬菜。

在吃饭方式上,外国人讲究分餐制,一人一个盘子,个点个的菜,各持一份。而在中国菜里,我们讲的是情怀。吃饭就是一种人和人的感情交流平台,是一种社交手段,从古至今我们在餐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到如今吃饭这件事还有心理按摩作用。

再从饮食文化上来看,中餐饮食文化和西餐饮食文化是有很大区别。我们以前也说过,在很多外国人眼里有“穷人食物”一说,像贻贝,猪肉,小龙虾,蛇肉等。还有“食物边角料”一说,像我们吃的猪脚,鸡爪,心肝肺,外国人都是很嫌弃的。

就是说很多外国人看待食物是带着眼镜的,而在中国菜里我们对食物的认识完全是没有差别,只要是能吃到的食物,我们都会一样入菜,没有什么高贵和等级之分。

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和我们对食物的认识不同,在中餐内我们会选择天下万物为我所用的方式,但在外国人的食物文化中他们会选择《Bible》之外的食物不能吃。

这就说中餐食物烹饪没有相对的约束,所以我们能尽情发挥,研究食物的特性,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在一位外国人评价中国菜的时候就说过:“中餐没有较多的约束,所以他们才能烹饪出这么多不同西餐食物。”来源网络。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