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交易中的熔断机制是指什么东西?
世界上半数的证券交易所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价格限制措施来调控股票市场,熔断机制就是其中之一。熔断机制,也叫?断路器?,是指在股票、期货交易中,当价格波幅触及所设的点数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或交易可以继续,但价格波幅不能超过设定值的一种价格限制制度。简单地说,它是一个?保险丝?,如果价格波动过大,就会自动断开交易。例如,假设断路器价格设定为前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正负7%,那么当当前市场价格达到正负7%的限价5分钟后,断路器就会启动。交易可在五分钟内继续进行,但申报价格只能在前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正负7%以内,超过7%的申报不予受理。10分钟后,限价升至10%。
熔断机制是美国市场低迷的结果。它被认为是为了应对1987年的股市崩盘而创建的。事实上,1982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对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合约施加了3%的日交易限制,这也可以被视为熔断机制的原型。但这一规定在1983年被废除,直到1987年股市崩盘,价格上限才被重新考虑。2012年,基准指数从道琼斯指数改为标准普尔500指数。电流断路器机构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下降7%,第二级为下降13%,第三级为下降20%。从上午9:30到下午3:25,当第一级或第二级熔断阀触发时,交易将暂停15分钟;任何时候,一旦市场下跌触发三级熔断阈值,当日交易将暂停直至收盘。
结果表明,断路器机构的作用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强度。断路器的积极效果取决于市场的自我调节和断路器的合理设置。断路器机制要求市场主体具备信息收集能力。为了实现断路器机构稳定股价的功能,交易者需要在交易中断时间内修正自己原先的非理性判断。因此,当市场主体的信息收集能力受到异常因素影响时,应选择交易中断的时间。如果断路器值设置过高,市场可以自我调节股市波动,那么断路器机制就没有意义了。相反,熔断水平过小会增加交易暂停被触发的几率,交易中断带来的信息交换也不会缓解波动,熔断机制的设置也没有意义。
由此可见,熔断机制实际上是股票市场偏离正常运行的一种应急措施,其降温效果取决于市场自身收集信息的能力。断路器的成本效用来自于流动性不足的规模。通过对成本效用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市场交易者对流动性的偏好、熔断机制的规模以及股票市场的流动性都会影响熔断机制的成本效应。上市公司对流动性的偏好较强,小型断路器的设定水平会降低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增强断路器的成本效应。这种磁力吸引效应将进一步加剧股市的流动性问题,强化断路器的成本效应。
什么是熔断制度?所谓“熔断”制度,就是在期货交易中,当价格波幅触及所规定的点数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或交易可以继续进行,但价幅不能超过规定点数之外的一种交易制度。由于这种情况与保险丝在过量电流通过时会熔断而使得电器受到保护相似,故形象地称之为“熔断”制度。
熔断制度如何产生的
1987年10月19日,华尔街股市出现了大崩盘。开盘之后,道琼斯指数跳空低开67点,不到1小时指数下跌104点。由于抛盘数量太大,计算机显示落后实际交易20分钟。下午两点,跌250点,两小时后收盘,跌508点,跌幅达22.6%,市值损失5030亿美元。由此引发了全球性股灾,美洲、欧洲、亚洲股市应声而落。集中抛售的狂潮,直接造成了电脑交易系统的瘫痪。当天纽约交易所的交易系统积压的未处理委托长达45分钟之久。交易受阻,股市的流动性大大降低,报价迟滞已不能反映股市波动的真实行情。在股市交易严重堵塞的情况下,股票指数期货的交易却在正常运行,股票现货市场暴跌带动了股票指数期货的超跌,这种明显的价差又引发了股票市场第二轮抛售狂潮。
熔断制度作用是什么
“熔断”机制对于股指期货,乃至整个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先,对投资者而言,熔断期给市场提供了冷静期,投资者能对影响市场价格的信息充分理解和消化,减少非理性的交易行为;其次,对交易所而言,熔断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分阶段逐步化解交易风险,而不至于一步到位,措手不及。
在国外交易所,“熔断”制度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熔而断”与“熔而不断”。“熔而断”的含义是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停止交易;“熔而不断”的含义是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可继续交易,但报价限制在“熔断点”之内。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