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什么不是国学?
什么是国学?什么不是国学?
——关于国学的定义答博友观塘先生兼驳马一浮 偶然看到刘梦溪先生《国学与诗学》一文,因为文中推举 *** 文人范曾为“诗学大家”,忍不住在该文下评论并顺手转帖。刘先生的原文我本未细读,但转帖后不久,博友观塘先生即问:刘梦溪先生说,“如果一定要使用国学概念的话,国学就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马先生重新定义了国学的概念,我最服膺的就是马先生的这个定义”,不知我如何看待这个定义。我一见到这么荒谬的结论,就想,莫非这位马先生是马一浮?看了一下刘梦溪先生的原文,果然是马一浮。我认为,马一浮的学问有妖气,就是一个字写得好的南怀瑾。他的根本错谬和南怀瑾是一样的,用禅解老、用禅解儒,不知黄老之学本为帝王南面之术,儒学是为相为臣之道,用禅解老、用禅解儒,就等如你评价一个美女说她长得虎背熊腰,头如笆斗,眼若铜铃。上列错谬是错在根子上的,除开这些,单是对国学的定义,就显出他的不通。六艺之学是儒学,但难道国学就只是儒学吗?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难道都不是国学? 国学一词,并不准确。以前叫旧学,反而更恰当一些。冯友兰先生认为,百年前中学西学之争,其实是传统之学与现代之学之争。现代之学,特点是科学化、去价值化,反形而上学,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之学,它和西方传统之学一样,是形而上学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要提升世道人心,有明确的价值诉求,所不同的,只是国学立足于中国文化的传统而已。由此,我认为马一浮的定义非常褊狭,而从胡适以来,用科学观念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即所谓的“整理国故”的研究,也不能算是国学。今天已经有多所高校成立国学院,在我看来,他们很多都不是在研究国学,同样,我认为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华研究院国学门,即俗称的清 *** 学研究院,很难说与真正的国学有多大关系。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教育?“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什么是国学?那些是国学?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什么是新国学?什么是旧国学?什么是国学?(补充)新国学就是在继承了已有的旧国学的基础之上创新获得的学术,这种学术的产生契合了时代主旋律,既科学精神的要求,是在物质世界构成的研究理论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的指导下形成的学术理论,它将现有物质理论过渡到了研究精神和意识思想的世界,但也与物质世界不构成冲突,为解开人类的肉体环境、精神环境和意识思想环境找到了方法,它是物质与灵性世界的统一,它也是每一个人体环境的可依赖的灵性学术。 新国学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智慧,同时也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新国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环境的精神世界和意识思想世界的关怀,是对社会、对人类真正走入和谐境界的文化上的关怀。 新国学的基础理论是《易经》、《中医药学》、《命理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最终形成的是对四大环境,既天地人文环境的综合研究的学问,但是重心是人体环境的三个子环境,即肉体环境、精神环境和意识思想环境。
什么是国学?让我们先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大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更有宽泛的解释,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近来有闻者,200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请问是将国学中哪一门哪一科目设立“博士”学位?还是该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都设立“博士”学位,如果厚此薄彼,是否其他科目不该列入“国学”之列耶?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是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中华学问一说,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我国学界把中国的“六艺五术”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国学则兴起于20世纪初,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始盛;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至于大学里设立国学学位,有人说“国学学位”的定位本身就十分模糊,其实,国学包括哪些领域和范围本身并不模糊,国学随着西学渐*东学式微之际经波澜起伏而日渐风起云涌,走到今日实属不易,国学是伴随中国传统文化而生长的、伴随中国历史而发展的、在中国国学中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国学不是哲学,但是国学的发展史囊括著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发展脉络,国学无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单一的拣出来,希望设立学位如果要找基本依据,那么必须全面复兴中国的国学文化,包括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国学的现代化就是把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中的文化知识复兴起来、现代化起来。(本文为南柯舟所作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南柯舟。(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
有鉴于此,2008年3月,国宝级学术泰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接受采访,高瞻远瞩的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即中华民国之学,皆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针对在当前国际社会上,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意故意的造成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的历史时代之际,把国学称谓“华学(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包括炎帝、黄帝、蚩尤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为中国之“国学”。 (大国学圈部落格 )
一切反对中华民族文化大整合的的言论和舆论,都是对民族文化的践踏,都是极端不负责任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大国学论,有利于中华大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五千年来积累的的民族文化大整合,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国学圈部落格)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国学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一词,古已有之。《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又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中国古代,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此后朝代更替,"国学"的性质和作用也有所变化。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 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什么是国学?国学现代汉语文学的区别?
问题一:国学是什么学位 国学是专业名称,不是学位。学位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问题二:古代学士是什么意思 历史起源
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
历代传置
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
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开元13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26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唐并有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唐、宋皆有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为皇帝讲论经史,沿袭至清。唐东宫官有崇文馆学士,掌经籍图书。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是专给帝王讲学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问题三:学士的古义什么意思 1. 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 泛指读书人。
《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G学士如草芥。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qe,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 官名。
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通议大夫、协理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纂修先朝实录记注起居管理六曹章奏、较内书文华殿展书诰茸文、前右春坊右谕德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经筵讲官、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
问题四:在古汉语中,大学士与学士是不是一个意思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学士,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郑玄注:学士,国子也。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泛指读书人。
问题五:清代国学士是指什么?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监的管理职务一般设置如下,个人理解国学士应该是博士的统称。
1、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
2、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句督监事。
3、国子学
1)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
2)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3)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4)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4、太学
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
5、广文馆
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
5、四门馆
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
6、律学
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7、书学
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8、算学
博士二人,从互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
希望能够帮到您!
问题六:国学中的六艺分别具体是指什么的是什么 什么是六艺? 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所说,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中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
问题七:学士什么意思?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以下是我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帮到你:
学士释义:
1.学位的一种,通常是初级或最低级学位 2.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望采纳,十分感谢。
问题八:国学士是什么意思 国学,古代指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
可能您的这位家族成员进入上述学府深造的人。
问题九:学士和学仕有什么区别? 学仕,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现代汉语一般不用。
学士,是名词。是对于一类人的圈定性词语,大多数时只专有名词。古谓在某类机构读书的人,或某类机构里做官的人,多用来尊称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也泛指学习的人。现代是一般指学位的一级。
xué shì ㄒㄩㄝ@ ㄕㄧA
学仕(学仕)
谓由读书而开始做官。《后汉书?袁安传》:“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词语解释
xué shì ㄒㄩㄝ@ ㄕㄧA
学士(学士)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G学士如草芥。”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qe,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攻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问题十:我国学位分别是什么? 学士学位 硕士学位 博士学位
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弁言》的开端,写下一句令人触目惊心的话:“‘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如何理解他的这个论断?我以为,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中国过去有“国学”之实,而无“国学”之名,“国学”其实是“五四”以后,面临“西学”的冲击而立名的。第二,按照西式的学科分类,学者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史学、哲学来,待到抽绎完毕,钱先生担心“国学”也许就会自然解体。
我们认为,钱先生的这个说法前一半是对的,因为现今的国学概念,的确过去没有,无所师承。后一半的担心则是过虑了。经过几十年的学科分立实践,我们承认,学者确实可以从国学中抽绎出文学、史学、哲学来,但这种抽绎的结果,绝对不会是国学的解体,反而可能是国学的提升。如果处理好国学与文史哲学科的关系,那就不仅不会互相抵消,反而是可能相得益彰的。
在中国古代,“国学”本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周礼·春官·乐师》有云:“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也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家级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清末佚名撰《西巡回銮始末》:“学堂之设,(光绪)二十四年业已议有章程:县设小学,府设中学,省设大学,循序递进,给照为凭;大学卒业学成,乃咨送京师国学,覆加课试,量才授官。所学皆实用,所取皆通才,而国家收得人之效矣。”可见,“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经过考试,量才授官。
作为国家一级学校的“国学”概念,与今天所谓“国学”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积累与梳理;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由于西学东渐的缘故,中西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为了与“西学”相对应,有人提出了“旧学”或“中学”的概念。张之洞即提倡:“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由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张之洞的名言。可见,相对于“新学”,“国学”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国学”指“中学”,它是与“西学”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为了弘扬国学,章太炎发行《国粹学报》,出版《国故论衡》,于是“国学”又有了“国粹”和“国故”的称谓。胡适即指出:“‘国故’这两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从前用的‘国粹’好多了;其意义,即中国过去的历史、文化史,包括一切。”(《再谈整理国故》)胡适又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见《胡适文存二集》)1922年,被尊称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先生,应江苏教育会之请,公开向上海社会各界做“国学”专题讲演,前后共10次,后由听讲者整理成两个文本,先后以《国学概论》和《国学讲演录》为题出版。此外,在一些学校里也设有“国学概论”的课程,钱穆先生的《国学概论》一书,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和苏州江苏省立苏州中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因此,尽管社会上和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分歧仍然很大,但自此以后,“国学”的名称已在学术界广为流行。
有交叉,有区别。
国学主要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史哲,语文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双方在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方面是重叠的。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