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哪个朝代哪个诗人写的
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原诗:《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最懂得选择适宜的时间,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时节促进植物的萌发生长。夜里它伴随着柔和的春风,悄无声息地滴落在大地上使万物获得了滋养。
雨夜中,极目四望,只见野外黑茫茫一片,浓浓的乌云笼罩着田间小路,江面上渔船中闪烁着的点点灯火显得格外明亮。如果天亮后,再看那带露水的娇艳花朵盛情绽放的样子,整个锦官城就会成为一个花的海洋,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诗人开首就用“好”字来赞美春雨,赋予它人格化。再用一个传神的“知”字,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说它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使春雨有了灵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切实把“好”字落到实处。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不张扬的“潜”,好在“润物”,好在“无声”。使春雨具有了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黑”与“明”相互映衬,点明了云厚雨足,营造出强烈的美感,好似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展现在人们面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想象之景,它是紧扣诗题中的“喜”,来尽情联想雨后清晨锦官城迷人的景象。
尤其是一个“重”字,准确地写出饱受春雨洗礼之后的花朵娇艳欲滴、富有生机的情态,寄寓了诗人对春雨的盛赞之情。整首诗结构严谨、用词讲究,描写细腻感人,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之气息,不愧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之情的古诗名作。
“细雨润无声”上句是“随风潜入夜”;下句是“野径云俱黑”。
出处: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春夜喜雨》。
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
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百度百科——春夜喜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