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岁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十二岁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心是进取心的支柱,是有无独立工作能力的心理基础。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期的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调整成人与孩子间的关系。孩子与老师、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自信心程度,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首先应检查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如果孩子感到老师、父母喜欢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的感觉很好,往往就活泼愉快,积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训斥多,粗暴,态度冷淡,孩子就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二、要言传身教。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识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老师、家长是孩子的效仿榜样,因此,在孩子面前更应有自信心,乐观的性格,有魄力,自强,办事不怯懦。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也是形成孩子自信心的因素。
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赞许,少责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因此,作为老师、家长,切忌用尖刻的语言,讽刺挖苦孩子,不用别家孩子的优势比自家孩子的不足,不能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或不尊重孩子,不把孩子的话当“耳旁风”,不滥施权威,以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之产生自卑感,而丧失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发展自尊感,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四、让孩子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家长应根据孩子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如让他跳一跳,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的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同样,他们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是不自信,形成恶性回圈。成人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回圈。另外,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家里或班级上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很重要,即使是孩子犯了错误也切忌披头盖脸的就冲孩子大发雷霆,也许就是不经意的话就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多鼓励她,她做得好或者自己有进步的事情,就多给她肯定,一定要说出来,比如她做完一件事,跟她说“你做得很好”,“你真不错”,慢慢的让她相信自己是可以做好很多事情的,而且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很重要,不是什么事情都替她做,为她安排好就是爱她。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00830
给孩子树立小目标,经常表扬和鼓励他,先让他容易取得成功,慢慢就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这个问题是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你首先要和孩子多沟通,然后让他和同学多交流。你可以先让他看到自己比别人好的地方。然后,你和他一起学习。刚开始做简单的,慢慢地变难。你要在暗中帮助他,让他觉得自己能行。你还可以让他的同学也多多帮助他,试试吧。有什么其他的问题也可以来找我,我都会热心地帮助你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啊?《哈佛女孩刘亦婷》——
孩子需要哪种自信?
纵观科学史,有成就的创新人才几乎都是坚定自信的人,有的甚至不惜为信念而牺牲生命。可是通过分析创新人才的例项、观察众多孩子和成人,我们发现并非任何自信心都是有益的。
孩子的自信心至少有以下三种:
盲目的自信心——主要是在别人夸大其词的赞美中养成的,因为缺少实际能力而根基不牢,容易在现实生活中饱受打击而丧失。这种自信心是父母娇宠孩子的副产品。
虚弱的自信心——主要建立在周围的人不如自己的基础上(尤其是考试成绩),一旦有人超过自己,而自己无法再保持领先地位,自信心便轰然坍塌。这种自信心是应试教育褒尖子、贬众人的副产品。
坚实的自信心——主要来自孩子自身能力发展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以及扎实的才能与学识。它能够在进取过程中日趋坚定,是“成功型”的自信,这种自信心是素质教 育的必然结果,也是创新人才的特征之一。孩子需要的无疑是这种自信心。
保护自信心,就是保护创造潜能
我发现,很多人都习惯于根据现状来评价孩子(或自己),而忽视潜能这个“大砝码”,这有点像用小树苗的现状来贬低参天大树,容易导致妄自菲薄。忽视潜能的评价方式对未成年人特别有害,因为他们的自信心更脆弱易碎,容易在错误评价的打击下受伤,妨碍日后潜能开发。
多年来的观察和见闻使我有一条基本信念,就是不能对孩子轻下断言,说他将来必定如何无能没指望。仅在我的记忆中,就有许多原本“不起眼”的孩子成才,究其原因,只是潜能开发较好,又抓住了机遇而已。
青少年朋友在评价自己时,与其妄自菲薄,不如对自己“看高一些”,甚至“狂妄”一点也无妨,只要你同时也积极开发潜能寻找机遇,把未来落到实处。
同时,每个成年人在跟孩子打交道时,也应注意多些鼓励,而不是轻易贬低。诸如“你完了”、“你这家伙根本没希望”、“你这个蠢材、小笨蛋”之类的话,万勿轻易出口。如果想培养人才,就更要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别让未来的有用之才被信口“骂杀”。
善于自我纠错,以免自信成固执
坚定的自信心固然重要,但如果自信心强过了头,就会固执己见,抱残守缺,同样会妨碍创新。为了避免“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谬误”,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一种可以对搞固执和思维僵化的本事,即自我纠错能力,以便消除过度自信带来的不利。
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他也是杨辰宁的老师)就有极好的自我纠错习惯。有时他会兴致勃勃谈起自己的某个最新见解,不久后又会毫不留情地亲自否定掉。尽管泰勒的十个新见解中可能有九个半都错,可是他凭借有错就纠的好习惯,却能“沙里淘金”,做出不平凡的成就。
我们在培养婷儿自信心的同时,也很重视培养自我纠错能力。其一是鼓励婷儿追求客观真实,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形成发现错误的能力;其二是要求婷儿用理智调控情绪,主动消除维护面子的冲动,养成坦率认错的习惯;其三是鼓励婷儿向自身弱点挑战,通过增强实力提高纠错能力。久而久之,婷儿不仅具备了良好的自信心,总是有勇气挑战难度更高的目标,同时也具备了防止自信变固执的意识,一旦被事实证明有错,总是有能气自我纠正。
浅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美国散文作家、诗人爱默生有一句格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然而自信的培养和树立并非简单易举,它需要一个长期磨练的过程,而儿童时期则是自信心培养和树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容易受挫,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应特别注意对儿童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突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辨证看待,表扬为主。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肯定。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本性,成人是如此,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例如:我们班搞的生成课主题“鞋”,已经接近尾声了。在研究鞋的过程中,孩子充分展开了自己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把作品挂出去,让家长共同分享孩子的快乐,第一个孩子看见妈妈高兴地拉着妈妈的手,走道自己作品前,“妈妈这是我画的灯笼鞋……”,没等孩子说完,这位妈妈大声呵斥:“你这是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鞋,你看能穿吗?”顿时,这个孩子低下了头,满脸的不高兴。而另一个孩子的情况就不一样了,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向爸爸介绍自己的作品,而爸爸听的很认真,很欣喜,孩子从爸爸的眼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功。 看到前者,使人感到压抑,孩子对自己作品充满信心,并且很自信自己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孩子,可被家长训斥,否定的不仅是孩子的作品,而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自信。而后者使人感到欣慰,家长的耐心倾听、赏识的目光和鼓励的语言都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信心。 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对孩子必须倾注大量的爱心、耐心、正确指导、密切关注,只要他有一点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及时加以表扬,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步树立起来,孩子一旦有了自信心,学习、成长的道路也就畅通了。 第二,平等对待,鼓励参与 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是家长、老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在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有民主作风,平等对待孩子,不要总以家长和老师的身份来压孩子,不因孩子犯错而简单粗暴对待他,如不准孩子吃饭,打骂及各种体罚,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相反,如果平等对待孩子,孩子的正当要求得到尊重,他才会尊重家长、老师提出的要求,才会自愿去干,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孩子的参与意识,例如,我们班的齐慧小朋友,性格非常内向,每次小朋友做游戏,她都会躲得远远的,从不参与,我发现以后,主动和她交朋友,做游戏,积极鼓励她参与到小朋友中间来,让她感觉到自己也是中间的一员,培养她的参与意识,积极鼓励,使孩子感到我也很能,我也会,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第三,不要包乾,放手让孩子自己干 自信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就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干。我觉得孩子应有自己的独立个性,因为我们的新时代需要的是个性鲜明的创新型人才,不能老用“不行”,“不可以”去约束个性极强、独立性强的孩子。比如:我在打扫卫生间的时候,毅毅从卫生间拿出一条溼淋淋的毛巾,看着迷惑的我们,说要帮我们打扫卫生。只见她一会擦桌子,一会擦窗子,毛巾上的水哩哩啦啦弄得到处是,真是越帮越忙,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加以制止,要孩子放手自己干,让他们在干中了解自己的能力,体会干事的辛苦和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心,有的父母过分疼爱孩子,把孩子自己能干的事全包了,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干。这样孩子动手的能力极差,遇到问题就畏难胆怯,没有自信,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家长不能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跟别的孩子一样。天底下所有父母一样,都对孩子的未来寄予了美好希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不经意说:“好好学,妈妈这辈子就靠你了。“你怎么连这都不敢?”这样的话无形给孩子增加了感情负担和心理束缚,特别是有陌生人在场时更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处理一些家庭具体问题时,家长应有意识地征求孩子的意见,有些孩子自己的事,可让他们自己拿主意,孩子的意见、主意是正确的或有可取之处,就应采纳。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总之,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和老师应用科学的,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有效引导,来不得半点粗暴和急躁,为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创造良好的氛围。
他们需要尊严、宣泄、肯定、磨难、自由、包容和梦想。从孩子的心灵需求出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发掘出他们身上的潜能。你真棒,正是开启孩子心灵宝藏的一把金钥匙。”——卢勤 老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一点没错。人都有“虚荣心”,小孩也是一样,我们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虚荣。我所讲的是给不自信或失去自信的孩子一点自信,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的诞生;给跑在后面的运动员加油,你会发现他就有了无穷的力量;给后来居上者喝彩,他便会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一、运用鼓励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肯定孩子的进步,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孩子走好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步。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对金钱需求拜金主义的高度膨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抑制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贫富悬殊,互相攀比。XX的爸爸是大官、XX的妈妈开轿车、XXX身上穿的是什么什么名牌。大人对这些都无法摆正心态,何况孩子呢。这种现象,只能使虚荣的孩子更加虚荣,自卑的孩子更加自卑。孩子生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导致了性格上的差异。 “小亮”的父母是外地来沈打工人员,他们很辛苦的劳动着,收入却很微薄。为了孩子的教育,他们也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刚刚来时小亮很是寂寞,很多小朋友不跟他一起玩,甚至不挨着他坐。原因是他学习上什么也不会,衣服又太脏,上课及活动时捣乱,经常弄坏小朋友的玩具。还不时爱“吹牛”:“我家什么都有”,“我爸爸明天给我买什么什么玩具”。其实这是一种愿望,或许可能,更多的是不可能,是孩子幼小的心灵一种自卑的表现。我私下跟家长沟通也了解了孩子的一些情况。建议他们给孩子多一些关怀和照顾,比如经常换洗一下衣服啊,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教会他如何做个好孩子。告诉他老师很喜欢他,还夸奖小亮特别会唱歌呢。 一天早晨,小亮来的很早,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我发现他穿了一套很干净的好像是新衣服,小脑袋仰著,美滋滋的。我上前夸奖他说:“嗯!小亮今天真帅”,“今天让小亮当班长吧小朋友同意吗?”小朋友们都很赞同。那一天的小亮真的不一样了,跟小朋友们合作的很好。不但不淘气了,还提醒身边的小朋友要爱护玩具,告诉不爱吃肉的“小琪”小朋友:“吃肉长大个”。在小块时间里我领小朋友玩“你真棒”时,第一个点到小亮:“小亮、小亮,你真棒!”小朋友:“你真棒!你真棒!你真棒!”,小亮:“我真棒!我真棒!我真棒”…… 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发现小亮的长处,再塑小亮在小朋友当中的形象,这个孩子后来变得很好很好。
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一、培养方法:
第一、教师首先要有自信。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有信心。只有教师信心十足,满怀希望地看待未来,才能为学生起到表率的作用,学生也才会深受感染。
第二、要多给学生一些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用自己的兴趣和自信心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三、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教师若是不分场合的乱批评只会让学生失去自信,因此教师要懂得尊重和信任学生。特别是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不能冷嘲热讽、迎头打击,而应当多安慰和鼓励他们。
第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帮助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使闪光点成为小学生学习成长的推动力。
二、自信心的简单介绍:
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 (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应付特定情境的能力的估价。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关心的不是某人具有什么技能,而是个体用其拥有的技能能够做些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案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一切。
接纳孩子本人,是接纳他生而为人的规律。举个例子来说,我的孩子从小就特别缓慢,2岁才开始说话;2岁多时,别人打了他时,他抬起头,愣愣地站着,不知道发生了什么;9岁时学兵乓球,对方把球打过来,他就推拍子,球能碰到拍子上就碰,碰不到他也无所谓,让老师都无奈得不行……从小到大,种种事迹,我知道,我的孩子不是个特别机灵的人,但我接纳他天生就是这样。
另一方面,我的孩子又是个特别坚定的人。上小学时,他坚持只用脑算,不用笔算,这需要非常高度的专注,而且不能持续太长时间,难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大。有一次我和他爸爸为这件事和他有了摩擦,我儿子说:“你们知道吗,有一个数学家就是用形象思维进行抽象运算,我也是这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米切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实验的对象是
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一群4岁的小孩子。实验人员每次带一个孩子到房间,向孩子展示一颗棉花糖,然后告诉小朋友他会离开房间一会儿,桌上的糖可以随时吃掉。如果能等到他回来的话,就会奖励额外的糖果和饼干。等到实验人员一走,有的孩子马上吃掉了棉花糖;有的思前想后很久,终于挡不住诱惑,把糖吃了;当然也有的一直坚持到实验人员回来,然后他就有更多的棉花糖可吃了。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儿童如何抵制即时的诱惑,巧合的是负责实验的心理学家自己的女儿也在该幼儿园。若干年之后,心理学家偶尔听女儿讲起那些同学的事情,他突发奇想,能不能抵挡诱惑,与成功会不会有关系呢?他立刻找回当初那些孩子,果然发现,那些抵御住诱惑,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当他们进入青春期时,在 情感 、社交方面,明显地比那些性急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信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做事效率,而且面对挫折和压力,他们不会慌乱无措,不会轻易崩溃,容易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持续的跟踪研究发现,意志力强的孩子长大之后,更受同学老师的欢迎,收入更高,不易肥胖,更少吸毒和酗酒问题。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表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生的未来。
这个结果一经发表,轰动了心理学界,因为很少有什么东西能够在儿童时期就预测到成年之后的事情。于是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个超长期的实验,他们在新西兰选取了1000名儿童,从他们出生就一直跟踪调查到32岁。研究发现,自制力强的孩子长大之后,更 健康 、染上性病的几率更低,拥有更多的存款、收入也更高,婚姻也更稳定,更不容易进监狱。自制力最差的那一组,在32岁之前就有40%的人进过监狱。即使剔除了智力、种族、 社会 阶层等因素之后,以上结论仍然成立。
这些事实虽然震惊了欧美心理学界,但是中国人肯定觉得:“这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吗?”中国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例如那些读中学就谈恋爱的人, 因此耽误了学业。所谓的女生援助交际,不是因为家贫, 只为吃喝玩乐享受买奢侈品, 就是 马上吃软糖的的一类行为。
这里有篇文章是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对李XX犯罪心理问题的分析:
李XX的案情已经非常清楚了。同时,关于他为什么犯罪——网上也有非常多的分析与精辟的见解。我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解剖的个案,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因为,李XX显现的问题在当今 社会 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代表之一:家庭完整。与许多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相比,李XX有着非常爱他的爸爸、妈妈。而且,他的父母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陪伴他成长。这理应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类似于这样的完整家庭养育的孩子出现违法犯罪的并非李XX这一孤立的个案。
代表之二:衣食充足。与许多贫困家庭不同,贫困,常常让有爱心的父母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离开年幼的孩子去打工,不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活或学习需求,甚至因家庭的贫困,一些天赋极优秀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为 社会 栋梁之材,相反,他们放弃学业后去做最简单的打工养家,流于平庸。与他们相比,李XX不知自己有多幸运。
代表之三:教育丰富。有关李XX的成长经历我们看到:四岁参与中国申奥活动(可受到爱国教育),从小跟着父亲唱红歌(可受到正面影响——他父亲的话),四岁学钢琴并达到获奖水平(艺术在熏陶修养),八岁习书法并练到获奖水平(书法可让人凝神静气,也可起到修养作用),十岁练冰球并参加多项比赛,从小到中学的读书学校都是重点学校(属于优质教育),此外,他从小在父母的带领下结交许多朋友,他的 社会 性发展也很好(以至强奸都与别人合伙实施)。如果说德、智、体、美、群全面发展的话(一般“德”是抽象的,而且我们教育中也常以“爱国”、“关心集体”为主要评估点,就此而言,李XX也算具备了),其他四项都是具体的,那么,五分教育,他至少已经占了四分以上。
——所以,他的父母一定不明白:我们给了他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他为什么会出现违法直至犯罪的心理问题?其实,对于这一困惑,极需答案的不仅仅是他的父母。
我从网上看到许多人对李XX罪原因分析时都指出了这点:是他父母对他的溺爱害了他!对此我完全赞同。
问题在于:溺爱怎么能抵消从小学到中学、12年、至少几十位重点学校专业教育家的教育?溺爱怎么能抵消四岁就开始的文艺熏陶?书法修养? 体育 练就?他的心理问题源于什么?出现在他人生的什么环节或时间呢?简单地解释:李天一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性格”出了问题;发生时间是在他12岁之前,尤其是6岁之前。
性格,在心理学上有许多的论述,若以关键词介绍,即后天形成的、终身的、 社会 行为方式。理解性格,最好的比喻是言语。人生下来时都不会说话,言语首先是后天形成。但是,后天的不同年龄其言语学习发展有明显的差别。一般6岁前的言语俗称母语,一旦学会终身不忘。尽管18岁之后,30岁之后,50岁之后我们仍可学言语,但终身性越来越弱,学完了不用就忘记。因此,6岁前的母语不会轻易忘记,同理,也不会轻易被改变、被消失。性格亦同。这一比喻告诉我们:性格教育必须从6岁前就要有意进行培养。
其次, 社会 行为方式不同于人的许多行为,如智力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先天禀赋和后天系统的教育开发;气质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他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而性格则取决于孩子与身边人的互动,即 社会 性的发展。 社会 性的发展基于 情感 、言语。当一个孩子有充分的爱他自然就会有良好的言语发展与 社会 性发展。
但是, 情感 、言语、 社会 性仍不能决定人的性格。决定人的性格的培养取决于父母几方面的有意而为:
一是6岁前对他说不。在孩子刚会说话、表现执意、哭闹时,父母要有意地对他说“不行”。这一时间就在人的2-3岁。找个他任性的事情,狠下心来,看着他,让他哭个痛快。以无声静观让孩子知道:哭闹没有任何用处。这是让他知道你的态度:你不能想干啥就干啥,我说不行,你闹就没用!这是有意培养孩子的克制性。
二是在6岁前有意对他进行延迟满足。方法是有意带他去商店,看完一个玩具不要当天买回,要让他知道:这玩具的钱相当于家庭什么样的开支。若要买需要等爹妈上班挣钱,需要家里节省开支,计划后才能买回。延迟满足就是有意地培养孩子的耐性。
三是在6岁之前对他进行诱惑训练。方法是给他两天的零嘴食物让他自己决定怎么吃,并在他克制后奖励,在他缺乏克制后匮乏,让他知道,面对诱惑要先自我权衡利弊,然后克制自我,这样才有更多的利益。为了明天必须克制今天的欲望满足。
(回想自己,小时候孩子要什么,哪怕刮风下雨都要去买给他,老婆说,我们欠缺的是就是延迟满足的教育,导致现在孩子有点购物癖。)
性格培养主要发生于6岁之前,主要由父母实施。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对他说不,恐怕他大了以后就会遇到法律对他说不; 如果他没有被延迟满足,他大了以后就会随欲望而动;如果他没有经过诱惑训练,他长大后就会不计后果,肆意妄为。
李xx恰恰缺乏的就是这几项基本的家庭教育,缺少了这几点“决定终身的性格培养”。而且, 基础的性格培养一旦错过,人的性格缺陷也就形成。这种形成如同母语一般,不可退回,不可逆转。 这就是他为什么在上次违法行为被劳教后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没有消失的原因;半年后他又一次重演肆意行为。在此补充一个观点:李天一的少年劳教与他第二次犯罪没有因果关系;相反,他性格培养的缺陷与他的犯罪行为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大家会问: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有了这种性格缺陷怎么办?乐观地说,18岁之前、21岁之前,父母和外界的“有意而为”可能还有“一些改变的希望”,但是,如果到成年,——回答是不容乐观,要做好长期准备。 矫正人格的缺陷如同治疗生理上的慢性疾病。去根较难。 需要医生的治疗、但更重要的是:需要病人自己的有意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所谓“负强化”就是在孩子成长中对他说“不”!是让孩子痛哭一番的经历……
问题在于,这种“说不”的时间要早,一定要在孩子6岁之前。
(幸亏2005年写这本书,孩子6岁以后我就知道延迟教育,我经常对孩子说“不”, 我经常有意识不去满足孩子的稍微过分的需求,我常常对孩子说:“我不会满足你的一切需求”, “我可不是要满足你的所有要求, 不是你要买的就去买!”)
所以,父母之爱要有艺术性,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方法是:
第一,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在3岁之前,孩子的哭声一般是他身体痛苦的感受表达,所以哭声是一种信号,我们要帮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关爱他……但是,孩子到3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哭声有时不再是身体痛苦,而是一种意向表达,譬如:你带他去朋友家,看到别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带回家;你带他去商场,看见好玩的东西非要得到,父母不买就大闹……,当父母发现他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一出现,就要有意地对他进行“说不”的教育。
( 比如小时候,夏天孩子口渴要喝水了,着急,要哭,要抓碗。有时候正好没有合适温度的水,你不必像许多妈妈那样找出好多碗来,大碗倒小碗,忙得无暇顾及其他,不停地用嘴吹,还不断安抚着孩子:就好了,就好了。你可以对孩子说:别着急,慢慢等一会……他还急,没关系,让他在等待中急呗。下次,还这样对他说,再下次,还是这样……重复多遍,就形成了习惯。不是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重复20多遍吗。)
第二,“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面前面对你。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打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她)“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三,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因为他还小,很多言语还不太明白;四不要走开,因为要让他一直感受你不让步的态度。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这一时间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不要暧昧要坚决!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 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 ,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看看那本有名的书《哈佛女孩刘亦婷》中父母的做法吧:
我坚信,性格基础是早期生活奠定的,最初几年的生活习惯,父母态度,家庭气氛,以后都会慢慢变成孩子的性格特点,每一个习惯在其开始形成的几天特别重要、因此,每件事一开头就坚持要婷儿按要求做,不该做的事一开头就坚决不让婷儿做,以后也从不迁就,怎么哭都不行。
有的父母看见孩子一哭心就软了,以后孩子稍遇一点不顺心,就靠哭来解决。以为一哭大人就会满足他,以哭来作为要挟大人的条件。我从婷儿离开姥姥家起就提前打好招呼:任何时候都别想用哭的办法来换取任何东西。婷儿体验了一两次就明白了,哭是没有用的,只有按要求办才是解决问题的惟一办法。
为了防止婷儿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我从不轻易满足婷儿的物质要求,以免她习惯于不劳而获。而且,为了培养同甘共苦的好品德,我从不让她独自一人吃任何好吃的东西,尽管那时候我的工资还不够母女俩都吃水果,我还是硬着心肠每天和她分享一个水果,让她觉着“分享”是正常的,愉快的,“独吞”是不正常的,可耻的。
为了强化她的自制力,我经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婷儿带到商场门口,然后让她选择:“如果你不喊我买东西,我们就进去逛,如果你喊我买东西,我们就不进去。你选吧。”婷儿每次都说:“妈妈,我不喊你买东西。”我就带着她在商场里到处逛,教她认识各种物品。
我们留连最多的地方就是玩具柜和食品柜,玩具柜的售货员叔叔每次都让婷儿试用一下各种新玩具,这是婷儿逛商场最愉快的时候。最难受的时候大概就是逛食品柜了。那时候几乎每天都有一些包装越来越漂亮的新食品出现在柜台上,别说是婷儿,连我都很想品尝一下,但是婷儿始终忍着,从来没有要求我买过。 长期多次地重复这种克制欲望的过程,对于培养婷儿的自制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从小到大,婷儿很容易做到抵制大大小小的各种诱惑,坚持按照理性的选择去行事。应该说,正是这种强大的自制力帮助她有效地减小了走弯路的概率。
天底下少见不爱儿女的父母,对于中国人来说,爱不爱的,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爱得太多。多少年都是一对夫妇一个孩,两个人,有时还要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个团队对付一个小孩,一般都是爱过了头,爱汁四溢。看上去似乎要在爱的海洋里淹死的孩子,其实真的未必幸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