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湿与体寒的区别(体内湿和寒的区别)
很多人都觉得体湿和体寒是相同的内容,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并不相同。湿气存于体内多表现为身体困重,精神疲乏,头昏发蒙等。而体寒是身体内有寒气,包括脾胃虚寒或者肝肾阳虚,以身体怕冷为主要表现。下面就一起具体的了解下吧!
体湿与体寒的区别
体湿的症状
体湿即为体内湿气,其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
最便捷的方式是看大便,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如果你实在不愿意观察大便,吐出舌头观察一下黄中带腻,那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者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厉害。
体寒的症状
体寒,大部分叫做“虚寒”,就是体质虚且寒。虚跟寒都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人虚寒。寒体质的人就怕冷,再加上虚就更怕冷了。
体寒是由于体质和生活习惯的交错而引起的症状,要想彻底治疗体寒,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并且长久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地防治体寒。身体中的热量大部分是由“肌肉”产生的,特别是通过下半身肌肉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体热的效果。平日里,可尽量用脚尖站立,拉伸拉伸手指,血液循环流畅了,体寒也就得到了有效预防。
轻度体寒症状
1、怕冷,手脚冰凉。
2、容易感冒且感冒恢复期长。
3、生理期经痛严重,腹部有垂坠感。
4、面色暗淡,无血色。
5、易疲劳,关节部位易酸痛。
6、睡眠质量差,睡眠浅。
符合以上3项即可视为轻度体寒。
中度体寒症状
1、口腔内易发炎,易长口疮。
2、容易便秘,经常觉得肚子涨。
3、生理期紊乱,天冷后易延期或量少。
4、皮肤干燥易干裂。
5、脚后跟易干裂,脚部血液循环差。
6、爱吃水果、冰激凌等冷食。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中度体寒症状。
重度体寒症状
1、下半身水肿严重。
2、尿频,尿液不易排出。
3、睡一夜手脚都仍冰冷。
4、起床时手脚发麻。
5、经常感到疲倦,四肢发酸,没有精神。
6、经常感到胃胀气。
符合以上3项以及以上,为重度体寒患者。
寒湿体质和湿热体质有什么区别,该如何调理?
外因方面以六*为主,即风、寒、暑、湿、燥、火。寒、暑、燥、湿、风本为一年四季的常气,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五气。又因暑即是热,热极能化火,其余风、湿、燥、寒在一定条件下亦能化火,因而又将 “火”加入,一般称作 “六气”。六气本为正常气候,亦称“正气”,如果非其时而有其气,便是反常气候,就叫“邪气”,如风邪、暑邪、湿邪之类,又因这种现象都是越出常轨,故又叫 “六*”。
六*是外感的主要因素,当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时,感受六*后即能发病。其中除暑和燥二气在夏秋季节外,风、寒、湿、火四季均能发现,故外感病因又以这四气为最多。
1.风
风性多动善变,流行最广,常因季节不同,跟着气候转化,而有风温、风热、风寒之异。又常与其它邪气结合为风暑、风湿、风燥、风火等,故前人称风为百病之长。
感染风邪发病,轻者在上焦气分为伤风,出现恶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声重。重者在经络脏腑为 “中风”,出现口眼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猝然倒仆,轻微的移时即能苏醒,严重的不省人事。但这种 “中风”(中医称之为 “真中风”)与由于内因引起者不同,必有 “发热或不发热、有汗或无汗”等表症可辨。
风从内生的,多由阴血亏损或痰火热甚所造成,使人昏厥、惊搐、晕眩、麻木、角弓反张等,虽似风的症状,但与外风截然不同,称做 “内风”。
2.寒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于体表者为伤寒,呈现恶寒、发热、头痛、身体疼痛、脉象浮紧、舌苔白腻等症状。直接伤于里者为 “中寒”,呈现呕吐清水、腹痛、肠鸣、大便泄泻,并有严重的肢冷、脉伏。
祛散寒邪,只有辛温一法,但伤寒以解表为主,中寒则宜温中回阳。伤寒传变可以化热,不能固执温散,中寒很少化热,且常使阳气日渐衰退。
寒邪最易伤阳,而阳气衰弱的亦能产生寒象,如呕吐、腹痛、泄泻、肢冷等症,这是寒从内生,故称做“内寒”。由于这种寒根本上由于阳虚引起,故治以扶阳为主,与中寒的温法有所区别。
3.暑
暑是夏令的主气。根据 《内经》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又说:“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可知暑病就是热病,仅是季节上的分别而已。故感受暑热,多见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等热症,由于暑热伤气,影响心脏,又常兼见喘喝、脉洪而虚。
暑热夹风伤表,影响上焦,类似风温症初起,有恶风、身热、口渴、自汗等症。倘在烈日下长途奔走,或在田野劳动,感受暑热,则身热口渴,头痛,气粗,体重肢软,精神倦怠,小便短赤,这就称为中暑,也叫中暍。体质素虚,过度劳累,汗多心弱,亦能头晕,心烦,倒地不省人事,冷汗不止。
中暑是热症,多因动 (如烈日下劳动奔走)而得之,阳主动,故也称阳暑;相反地,暑令有静而得病的,即避暑于凉亭水榭,或贪凉露宿,迎风裸卧,因而发生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症,或因恣啖生冷,再加上腹痛、泄泻的,就称做阴暑。阴暑实际上是一个寒邪症。
暑热之气最易伤气伤阴,稽留不解,能使阴液耗伤,精神疲惫,有如虚痨,称为暑瘵。
暑热往往挟有湿气,这是由于天热地湿郁蒸的结果,或多啖瓜果,内先积湿,再感暑邪,则暑湿愈盛。故暑症常兼胸闷、呕恶等症,前人有治暑必兼治湿的说法。
4.湿
湿为重浊之邪,黏滞难化。在外因中多指雾露或天雨潮湿,感受者发为寒热,鼻塞,头胀如裹,骨节痠疼。也有因坐卧湿地,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汗出沾衣,湿邪由皮肤流入肌肉、经络,则发生浮肿和关节疼痛重着等症。
嗜食膏粱厚味,或过食生冷瓜果、甜腻食品,能使脾阳不运,湿自内生,称做内湿。内湿在上则为胸闷、气分不畅、痰多;在中则为脘痞、呕吐、饮食呆减、消化不良;在下则为腹满、溲少、大便泄泻;也能上至头为面浮,下至足为脚肿,流窜肌肉经络为四肢痠痛。
湿属阴性,与风邪结合为风湿,与寒邪结合为寒湿,比较易治,若与热邪结合为湿热,则如油入面,急切难解。湿和热性质不相同,湿热病的症状亦多矛盾,例如湿温症身热,足冷,口渴喜热饮,舌苔厚腻而黄,治疗时必须双方兼顾。
5.燥
燥为秋季主气,亦称秋燥。外感秋燥之邪多在上焦,类似伤风,表现为微寒微热,头痛,口干,唇干,鼻干,咽喉干,干咳无痰,或痰少黏滞夹血,大便燥结等。
燥亦为火之余气,热病之后往往发现干燥现象。燥与津血又有密切关系,津血内亏,燥症易起。凡此皆属内伤,不同秋燥时气外乘,故秋燥当于甘凉剂中佐入微辛清泄,此则但宜甘凉清润。内伤燥症范围较广,在外则皮肤干糙,口唇燥裂,目涩,鼻孔觉热;在内则渴饮、善饥,咽干噎膈,便闭,尿黄短涩等。
过服温热之品,或用汗、吐、下法克伐太过,均能伤津亡液,出现燥象,并能酿成痿躄、痉病、劳嗽等重症。
6.火
从外因方面来说,火是一种热邪,由风、寒、暑、燥、湿五气所化。及其燔灼则充斥三焦,表现为口臭,喉痛红肿,舌生芒刺,胸闷烦躁,口渴引冷,腹满溲赤,甚至发斑发疹,神昏狂乱,迫血妄行,有如燎原之势。
五脏亦能化火,称做五志之火。以肝胆之火 (又称 “相火”)最为多见,症现目赤,口苦,头昏胀痛,面红耳鸣,睡眠不安,乱梦颠倒,胸闷,胁胀,以及梦遗、淋浊等。不论五气化火或五志之火,多为实火,当用苦寒直折,不是一般清热剂所能治疗。
阴虚内热,出现潮热盗汗,面颊泛红,虚烦不眠,舌红光剥。或阳虚于下,火浮于上,出现牙痛、心烦、头汗、耳鸣等症,称为 “虚火”。虚火是与实火相对而言,实火可泻,虚火当补,实火可降,虚火当引之归原。实火和虚火均有水亏现象,但实火多先火旺而后水亏,其势急;虚火则先水亏而后火旺,其势缓。
外感症由六*引起,是指风、寒、暑、湿、燥、火之邪侵袭肌表的症候。另有直接侵害内脏的如中寒等,虽属外邪不能认作外感病。同时如内风、内寒、内湿,以及津血内亏之燥,五志内郁之火,虽与六*的名称相同,但性质不同,应加严格区别。特别是对于外因和内因错杂并见的症候,如外寒和内湿兼病及外寒和外湿兼病,同属寒湿二邪,治法各异,必须分辨清楚。
疫疠之邪,亦为外来致病因素之一。疫是互相染易,不问大小,病状相似,即传染的意思;疠是指自然界一种毒戾之气,危害健康最大,不同于普通的六*之邪。疠气的发生,多由*雨、亢旱,或家畜瘟死,秽物腐败等酝酿所成。从性质上分为寒疫和瘟疫两项,多由口鼻吸受,直入肠胃,发病极速。
感染六*之邪不即发病,经过一个相当时期方才出现病症,例如,冬天受了寒邪,到夏天才生温病;夏天受了暑邪,到秋天才出现暑病。这就称作 “伏邪”。伏邪和新感相对,主要是从症状的表里、轻重和传变的迟速来鉴别。以温病为例:新感温病初起多表症,来势较轻,逐渐化热,由表入里,传变也比较慢。伏邪温病初起无表症,一发作后就显出内热甚重,有伤阴耗液的趋势,即使由于新感触动伏邪引发,初起虽有表症,但它的传变也特别迅速。
寒湿体质以及湿热体质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调理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每个人体内都会多多少少存在湿气,而湿气一般也分内湿以及外湿,外湿指的是环境潮湿,而内湿指的是身体。内湿大多与我们的消化功能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湿热体质的人,是身体的热与湿同时存在。而寒湿体质的人,在平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容易发热,头痛起来会非常严重,而且嘴巴总是发苦,小便短黄,平时总会容易腹胀,而且腰酸症状明显。
寒湿体质的朋友其实也应分两点来说,寒湿包括内生寒湿以及外感寒湿,外感大多是着凉,以关节疼痛为主。而内生寒湿,一般表现在四肢发冷,总是容易腹泻,寒湿的人一般也容易肥胖。平时吃得过多,而且不喜欢运动,脂肪就会一直堆积在体内,容易造成肥胖。虽然他们看起来非常壮实,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力气。
而湿热体质的人一般脸上痤疮非常多,而且总是会嘴干,要说到调理的话,湿热体质的人在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薏仁以及红豆煮成的汤水。这些食材都可以起到解毒清热以及去湿的作用,而寒湿体质的人也要注重去湿,但在祛湿的同时,也要将体内的寒气驱除出去。在调理的过程中,千万不可再吃一些寒性食物。
在祛湿的时候,也可以采用针灸或者热敷等调理办法,将人体的寒气带出去。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