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到底有哪一些?
这些年,在江城学院上课的同时,我实实在在作了一些问卷和调查,现总结如下,提供给愿与平凡而又清贫的教育职业共舞的教书匠做参考,一起商榷。(1)追求自身思想独立,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比“80后”更加优越,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已经习惯了更多的关注自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环境的开放化,再加上家庭教育相对的民主自由,“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独立,不喜欢被别人过多的干涉和打扰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去获得社会的关注来展示自我;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关注来展示自我;更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对生活的质量和品位有更高的标准。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以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此外“90后”厌这生出生于中国真理标准讨论趋于成熟并深入人心的年代,他们更习惯于经过亲身实践来接受前的人结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表南出强烈的独立的思想意识。因此,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和教学模式,喜欢自主展示思想,通过争论和碰撞形成观点,并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更加张扬自我个性,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和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量承受力相对薄弱。(2)思相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由于身处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大环境,信息怕逐步开放和透明化,使“90后”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比他们的前辈更加丰富和理性化。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上海市教研室在2003年曾对90年代出生的孩子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有一些数据显示,“90后”在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很积极,领悟也非常快。这个调查结果在一定层面上证实了这些尚且年幼的孩子很愿意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是什么。但别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多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让“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务实。他们重视物质,重视生活质量,同时他们的目标定位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功利性较强,更加重视与现实的结合,例如,有部分大学生把有利于就业和个人前途作为人党的目的,反映出部分“90后”大学生在政治理论、政治观念认识上的模糊,以及政治信仰的淡漠和实用化。(3)易于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信仰,内心空虚。网络时代是“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特征,据调查,“90后”大学生近七成都拥有电脑,网络的便捷使得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快捷,知识面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这种与网络相伴的生活能够使:“90后”大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各种新事物,他们也很善于利用网络获取有价值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这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由于过分依赖网络,“90后”大学生的在知晓大量信息的同时,却产生一种空虚感。“网络中毒症”已成为“90后”普遍的心里问题,他们或沉迷于网络聊天,网恋和网络游戏中,寻求精神寄托与刺激或因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认同感而逃避社会,家庭,学业以及就业压力时,在网络世界寻求精神解脱与慰藉。而一旦回到现实世界中,他们就变得焦躁不安,不知道该做什么,甚至认为是世界抛弃了他们。(4)竞争意识较强,但耐挫能力较弱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快速变迁、学习就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和所处大学校园相对封闭,学习和就业竞争的压力大,使部分学生心理存在相对孤独、敏感和脆弱等问题,缺乏应有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分辨能力。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及高校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最近武汉大学的一项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90后”大学生中,遇到挫折后,大部分人心理素质偏弱,72.3%的人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5.1%的同学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组数据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挫折能力明显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入激烈转型期,呈现出多元文化竞争的局面。高校文化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也形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顺应高校亚文化的发展趋势,针对高校亚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视提炼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提升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品位,积极改变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等手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自发性
高校亚文化的产生不是由外在压力或经过事先策划、组织倡导而形成的,有着明显的自发性特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代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社会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唯书、唯师?,对待世界和社会,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个性张扬,更加注重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强调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高校亚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较为普遍的心态,它是社会和大学生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特点。
二、时代性
高校亚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不同时代会产生出不同的高校亚文化,而且高校亚文化总是随着社会文化及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亚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如20世纪60年代的服饰文化,就是以革命装、中山装为主,以蓝、黄、青为基色。80年代产生了西方文化热。90年代理论学习热,出现各种社团、理论学习小组。21世纪初,随着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普及,中国上网的人数迅速增加,而增长最快的莫过于大学生,于是便产生了网络亚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一些追求享受、盲目攀比的享乐亚文化等。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是高校亚文化的本质特征。当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发生碰撞,矛盾运动的结果往往促使主体面对现实生活产生多种选择。它大到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小到交际中的言谈举止,都会有着与传统思维方式相异的表现。现在的大学生活中这已屡见不鲜。不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文化,体现了他们求新、求异的特点,表现出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创造。同时,他们希望其价值观念得到其他社会成员承认、认同,并尽量用自己的做法去影响更多的人。当新的价值体系被固定的人群接受的时候,一个新的亚文化群体也就随之而形成,亚文化产生的过程就是新事物被创造的过程。例如,国际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等现代传媒把大学生的交往空间由校园扩展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同时也塑造了媒体一族。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