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用卡透支有什么优点?
人民网—大学生信用卡风险几何
大学生热情追捧
这张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信用卡无须存款,只要填一张申请表,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复印件,在校大学生即可申请办理“大学生信用卡”。既然是信用卡,就具有“先消费,后还款”的特点,而且只要在银行规定的免息期内归还借款,还可以免去利息,除了可以透支消费,这张信用卡最大的卖点就是大学生在毕业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其信用记录,自动生成相匹配的“信用报告”,持卡消费的同时也为自己领取了一张“诚信”身份证。
敢为天下先的大学生一族果然没有让银行失望。此信用卡一经推出,就得到了他们的追捧。在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高校试发行的第一天,申请现场一片沸腾,半天之内,几百名大学生提交了申请。
银行意在“双赢”
多年来,大学生一直与可透支信用卡无缘,主要缘自大部分的大学生仍是无收入的一族,这次广州发展银行反其道而行之,抓住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无疑为其业务开辟了新的蹊径。
银行了解申请人的基本资料后,会为其度身打造每月的最高透支额度,持卡人一旦透支,只需在50天之内将透支费用还清即可。在校期间,北京的大学生还可以在银行200余家特约合作商户中持卡消费,享受特别打折的优惠。大学生的每笔透支与偿还都会在信用档案上留下记录,毕业后,信用卡上所记载的金融信用信息将形成全面、公正和客观的信用记录,再由北京市就业指导中心出具信用报告,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之中。信用报告一经形成,除了为用人单位查询是否有恶意透支外,其他银行在授予个人信用卡的时候也可以此为据。
据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朱珍珍透露,银行开拓大学生市场可以说是一件双方得利的事。银行通过大学生刷卡带来了丰厚的手续费收入,而以后消费者用卡所需支付的年服务费和透支利息,也将成为银行卡业务收入的两大来源。信用卡之于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前消费,如果信用记录优良,申请更高透支额度信用卡也不费吹灰之力。
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铺路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吴晶妹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推出大学生信用卡只是一个投石问路的开始。发行大学生信用卡,对于银行确实是开拓业务,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已经把建立个人的信用体制数据库提上日程。在校大学生具有人群固定、数据容易获得而分析起来又相对简单的特点,以其为“先锋队”,再逐步将其他人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中,为完善信用系统铺路。
国外的信用卡发放早已形成体系,而我国的信用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都没有形成规模,至于信用交易记录的收集整理、监管、控制更是盲点,有关部门也正在加大工作力度。吴教授坦言:“现在的大学生信用卡虽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这毕竟是新生事物,需要更大的耐心与宽容。”目前我国办理信用卡的程序还相当复杂,这与相关的金融机构信用信息取舍不够专业不无关系。银行现在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有效信息还不能尽快把握,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在个人授信之前就会尽可能多地采集信息,这是一个信息积累的过程,是信用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使用信用卡的人越来越多,信用交易记录整理体系才会形成规模,经过数理统计出的概率违约率也才更可靠。
目前,我国的信用记录传播渠道还很有限,除了信用数据库的缺失外,社会人员对信用的认知也不足,缺少了体系约束、法律约束与道德约束,因此我国的社会信用管理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报》 (2004年10月19日 第九版)
大学生信用卡引出的启示
9月20日,金诚信用和广发银行在北京联名发行了首张大学生信用卡。首都大学生只要申请大学生信用卡,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在校期间的消费还款记录毕业时能以个人信用报告的形式提交给求职单位。同学们很看重信用卡提供的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报告,因为这“对找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作为首张大学生信用卡,按照发卡人的说法,“从此大学生的个人信用记录不再是空白”是其意义所在。但是,填补空白之举是否真的有意义,还得看会给当事者带来什么,当事者是否买账。不过,由于信用卡的增值产品“信用报告”能给当事者就业提供帮助,所以大学生信用卡受到大学生欢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正因如此,发行大学生信用卡的真正意义也就不局限于为大学生们超前消费提供方便,还包括其增值产品所带来的更为久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大学生信用卡的出现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信用,究竟如何才能得到人们的真正重视?对此,大学生信用卡作出了回答:必须让人们感觉到信用有用。“有用”包括正反两个方面:让守信者因守信得到好处,让不守信者因不守信受到惩罚。
让人们感觉到信用有用,应当成为我们国家信用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这其中要做的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增强守信必然有利、失信必受惩罚这一因果关系的可信性,而如果情况相反———无信用者赚便宜、讲信用者吃亏的例子随处可见,倡导守信便会是一项很难完成的工作。
很不幸,我们面临的现状还很不乐观。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是不讲信用的典型,为什么不断遭受打击还绵延不绝?一个能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有利可图。这样的解释当然没错,因为这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够深入。我们从前述可信性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是因为失信必然受惩罚这一点的失效所致———失信者所受的惩罚赶不上巨大的收益,而这种失效的产生,更多的原因恐怕在于政府部门的打击力度不够,甚至暗中保护以从中分利。另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个别政府部门中存在的不守信现象,比如有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钱一进来就变脸。由于政府部门的行为对公众有着更强的示范性,所以一些人对“守信有利、失信受罚”这一因果关系的可信性不认同,也就不难理解了。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