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2025年肥料的使用阅读及答案

梵高2天前阅读数 1#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活性

2025年肥料的使用阅读及答案

肥料的使用阅读及答案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肥料的使用在20世纪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世纪90年代,这些肥料主要来源于动物粪便。1909年,弗里茨·博施发明了第一个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的工艺,使提供廉价肥料成为可能并最终推动了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是这个成功的发明在正变成破坏环境的祸根。

氮是一种相对惰性的气体。但是在某些细菌的作用下或是在石油燃烧、肥料制造过程中,氮能生成一系列活性分子,统称为活性氮。这个分子家庭的成员包括氨、硝酸根离子和氮氧化物。活性氮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结束它们的“旅程”。据科学家估计,撒在农田里的氮元素几乎一半没有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而被冲刷走了。大多数氮元素以硝酸根的形式经土壤渗入地下水,然后流入池塘或沿海水域,过剩的养分刺激海藻肆虐生长。随着海藻的死亡和腐烂,消耗掉了水中的大部分氧气,致使许多鱼类和基他海洋生物窒息而死。密西西比河下游的农业径流区积聚了大量氮元素和其他滋养物,以至于现在墨西哥湾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约2平方公里的巨大污染带。

数量庞大的活性氮最终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许多氮氧化物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硝酸降回地面形成酸雨。活性氮还会使臭氧数量略微增加,臭氧促进雾气的形成并加速全球变暖进程。

大量的活性氮正在落回森林,本来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当氮元素“供过于需”,植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以硝酸根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营养匮乏的树木越来越难于抵抗霜冻、干旱和寄生虫等自然灾害。与此同时,土壤的日益酸性化也使灌木丛失去了往昔的生物多样化。科学家称,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较沿海环境要漫长且不易察觉,但是这可能意味着一旦效应变得明显,再恢复这些树木已经来不及了。

为此,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尝试向土壤中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来中和积聚的活性氮。这会降低土壤的酸度并增加补给营养。但是大规模的应用显然太过昂贵并且过量施加此类物质可能会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再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1.下列对活性的氮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活性氮是20世纪人类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也是氮污染问题的祸根。

B.活性氮是在细菌作用、石油燃烧或肥料制造的过程中改变了惰性的气体。

C.活性氮是氨、硝酸根离子、氮氧化物等一系列活性分子的统称。

D.活性氮是以带负电荷的硝酸根离子形式聚集在土壤中的各种氮元素的总和。

2.下列不能作为“破坏环境的祸根”的证据的一项是( )

A.大量未消耗的肥料正从农田流入沿海水域,致使许多海洋生物窒息而死。

B.数量庞大的活性氮会恶化大气环境,导致酸雨降落,雾气形成,全球变暖。

C.土壤中高度饱和的氮元素正在导致森林缓慢的,也许是不可逆转的毁灭。

D.大规模地添加碳酸钙或碳酸镁等物质会降低土壤酸度,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廉价氮肥的使用,使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成为可能,同时也会破坏环境。

B.人们本以为活性氮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会全部吸收,而事实并非如此。

C.活性氮在空气中转化成氨和氮氧化物,它们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降回地面变成酸雨。

D.科学家认为氮污染对森林的影响短时间内不易察觉,但这些被污染的树木已无法恢复了。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根除墨西哥湾的巨大污染带,就必须降低密西西比河下游径流区的滋养物含量。

B.如果活性氮污染加剧,一些对多余活性氮特别敏感的树种很有可能会完全消失。

C.一旦氮元素“需过于供”时,土壤的酸性化就会得以避免,森林最终会枝繁叶茂。

D.假如向土壤中施加适量的活性氮的中和物质,就能暂时改善生态系统失衡的现状。

答案:

1.C(氮气才是制造廉价肥料的重要成分,故A项错。活性氮不是气体,故B项错。活性氮并不仅仅包括硝酸根离子,故D项错。)

2.D(添加碳酸钙和碳酸镁不属于活性氮破坏环境的影响之列,且降低土壤酸度不应视为破坏环境。)

3.B(“最终推动全球粮食产量的增加”已实现,而非“成为可能”,故A项错;“溶解在水汽中形成硝酸”的只是氮氧化物,不包括氨,故C项错,被污染的树木无法恢复的前提是“效应变得明显”,故D项错。)

4.C(无法推出氮元素“需过于供”时,森林就会枝繁叶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