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上“脾胃虚寒”怎么解释,有什么症状及其预防措施。
脾胃虚寒是一个证名,首先病位在中焦脾胃,性质属虚属寒。脾胃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所以脾胃的病就是在消化吸收上出问题,虚寒就是阳虚,阳气主温煦、阳气虚,温煦不利,故而有寒,不是外感寒邪,是因虚至寒。所以脾胃虚寒就主要表现为脾胃的功能下降、加上寒证的证候: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膏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凡是有出现上述特征的,就可以定为脾胃虚寒,因病不同,症状也不完全一样。脾胃虚寒证可以见于许多疾病,也可以单独出现。
至于预防,就是滋养脾胃,《金贵要略》上讲过,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是后天的根本,因为人体时时刻刻都在用脾胃,故而脾胃容易受损,滋养要从时时刻刻做起,时刻记着不要伤者脾胃,饮食要合理,运动要适当,劳逸结合,不可思虑过度,保证脾胃键运,当然不受邪。也就不会得病。
肚子有没有觉得冷痛?四肢觉不觉得冷?大便稀么?如果回答是肯定的,可能是虚寒,用理中丸试试吧,如果面色白,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试试四君子汤吧。看舌苔可能会有湿,脾虚夹湿的话用参苓白术散。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