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茹的青竹茹的药用
采集
砍取茎秆,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晾干。
药材
为丝状条片,长短不等,卷曲扭缩作螺旋形,外表黄绿色或淡黄白色,粗糙。质柔韧,有弹性。气清香,味淡。以色黄绿、丝均匀,细软者为佳。
据文献记载,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各详专条。
炮制
姜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姜2两,榨汁去滓,再加开水2两,与竹茹充分拌匀,置锅内微炒,取出,晾干。
性味
甘,凉。
①《别录》:微寒。
②《药性论》:甘。
③《纲目》:甘,微寒,无毒。
④《药品化义》:味苦,性凉。
⑤《本草再新》:味甘辛,性微寒,无毒。
归经
入胃、胆经。
①《本草经疏》:入足阳明胃经。
②《药品化义》:入胆、胃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膀胱、脾经。
④《本草求真》:入肺、胃。
⑤《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清热,凉血,化痰,止吐。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眙动,惊痫。
①《别录》:主呕畹,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②《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③《食疗本草》:主噎膈,鼻衄。
④《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⑤《纲目》: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痢,妇人胎动。
⑥《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吐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痫,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⑦《本草述》:除胃烦不眠,疗妊娠烦躁。
⑨《本单再新》:泻火除烦,润肺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水血,消痈痿肿毒。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熬膏贴。
宜忌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