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在黄帝内经的那篇啊
上病下治出自素问五常政,原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又出自灵枢官针:“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又出自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未见黄帝内经关于左病右治的论述。
说的是用药手段吧。
《本草纲目--七方》中“汗不以奇,下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近而偶奇,制小其服。远而其偶,制大其服。” “方奇而分两偶,方偶而分两奇。”
这些是详述古医者就病、结合阴阳术数而制定方剂类型的方式,汗不对奇、下不以偶。为由单味或药味组合为单数的方子,单数合于阳,宜泻下不宜发汗,偶数合于阴、宜发汗不宜泻下也就是说:用于发汗解表的,方剂组合要用偶数不用奇数的,用于泻下利水的,方剂组合要用单奇数不用偶数。至于‘君一臣二佐九’这是代表剂制的大小,古代把方剂分为小、中、大三制,君一臣二为小制、君一臣二佐五为中剂、君一臣二佐九为大制。
老祖宗的东西无可厚非,但也别深究全信。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