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岭古村寨的村寨面貌
河上一座石桥是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名为东安大桥,据说修桥之前,村民都是摆渡过河。以前河水清澈,里面多有鱼虾。河两岸全部是荔枝树,想来春天荔枝开花,洁白一片,满河飘香,而荔枝红时,倒映在碧波之上,又是别有风味。
河西岸,小村寨最宽阔的一条街道叫旧街,临街的是祠堂、书院,全部朝东而立,共有八间祠堂,多是两进的格局,比较简朴。规模最大的是四房黄公祠,是三进布局。11条狭窄的麻石巷分列其后,背后是大约200间新旧民居,既有锅耳房,也有小别墅,布局已经不是特别整齐。
河东岸是荔枝林,河涌两个小小的分支,大约二三十米长的小支流,里面各停泊着一艘龙舟。每年端午,村里都会将龙舟沿河道划出,与各村竞赛。据说其中一艘龙舟参加今年广州的龙舟比赛,还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划龙舟对于岭南水乡来说是一件大事,所以村史上对村寨里的龙舟还有详细的记载,解放前村里有三艘龙舟,解放后先后翻装和新装了三艘,都停在岸边,等待来年的比赛。
雕楼建在河上,用一个吊桥和岸边相连。站在雕楼顶上北望,河边高速公路旁是一座小小的北帝庙,始建于乾隆年间。村寨北边的高速路连接广州和东莞,瓜岭村寨距离两地均不超过半小时车程。高速公路对面就是新塘镇区。瓜岭村寨以南,远远可以见到南香山,山脚下是新塘的沙埔镇。
两边现化化的建筑构成遥远的天际线,显得被荔枝和香蕉树包围的村寨颇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
民族村的特色村寨
有“一条村”这说法的,但只在广东粤语区有。其实“一条村”与“一座村”意思相同,区别只在那个量词。因为广东雨量充沛,河流甚多,很多村寨都沿河而建,所以广东的村子大都呈细长条状,故以“条”来论村。这种情况在外省和北方都少见,因而产生分别。
云南民族村里的特色村寨有:1、白族村;2、彝族村;3、苗族村等。
云南民族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郊的滇池之畔,占地面积89公顷,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 白族村
占地62.5亩。村内以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白族传统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坊”、“木雕屋”、“花园茶社”、“戏台”、“本主庙”及大理“崇圣寺三塔”等布局,使整座村寨院落鳞次栉比,宽敞整齐。一条以经营精美工业品的“大理街”贯通南北,沿街设有民俗馆和蝴蝶展馆。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2、 彝族村
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阳历广场中央的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建筑群,真实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建筑中有土司院、文化楼、知青房、酒坊及织绣间等。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 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 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3、 苗族村
选取山地为营造环境,颇具代表性,提炼了苗族建筑的精华。吊角楼展示苗族服饰及手工制作工艺,民居楼则反映了生活起居的民间风范。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山歌和芦笙舞都很受群众喜爱。芦笙舞又称“跳歌”、“打跳”、“踩芦笙”,是苗族群众自娱和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舞蹈。每逢喜庆节日,苗家人身着盛装欢聚在芦笙场上,吹起动人的芦笙,边奏边舞,尽情狂欢。芦笙舞欢快热烈,舞姿富有禀性,小伙子们粗犷炽热,豪放稳健,姑娘们体态优美,含蓄抒情。
苗族传统节庆分为农事活动节庆、物质交流节庆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祭祀性节庆、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一年一度的“花山节”是苗族的传统佳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知音、中老年人互相祝福的佳节。“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祭视先人,并邀亲朋共聚一堂。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