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西晋大封宗室王的原因是什么?

泡在奶味里2年前 (2023-12-15)阅读数 22#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司马西晋

曹魏立国不到五十年而亡,遂使西晋王朝吸取经验,认为分封制是保证皇朝长治久安的方式之一,加上司马炎想以封王作为对宗室成员的补偿,于是西晋泰始元年(265年),便分封了司马孚、司马攸、司马辅、司马泰等27人为王,以郡为国。并以封邑户数分为三等:

邑二万户为大国邑万户为次国五千户为小国。?

在实际分封过程中,还是与规定情况有所出入。封邑最多的安平王司马孚,达到四万户;其次是平原王司马干,达到一万一千三百户;最少的是司马斌,一千七百户。

1、西晋封王与西汉有本质上的区别

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国是相对于朝廷的局部性小政权,所有的行政组织与名义都与朝廷一样,只是地位略低,规模较小,但西晋的分封则是一种名称不一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并不具备任何中心制度的性质。

晋朝的封国以郡而置,改郡太守为内史,不设置相与仆。另有郎中令、中尉、大农为三卿。封国不置相,其地位自然更加低,与郡的差别更小。

除此之外,西晋与西汉的分封制还有两个具体的差别:

西晋大封宗室王的原因是什么?

一、西汉初年除吴国外,只有皇子和皇兄弟才受封为同姓王,这一做法在后代形成惯例。这就让第二代皇帝以后,除去世袭诸侯王以外,新封的王只有皇子,而无皇兄,极少违例。

二、汉武帝以后,王国的封地只有一郡,同样成为定制。

但这两条规则为被西晋所继承。晋武帝司马炎封王27人,没有一个是皇子,除皇弟3人外,其余24人都是司马懿的兄弟子孙。因此,这些诸侯王又被称为宗王或宗室王。

2、西晋大封宗室王的原因

第一,以此来巩固?磐石之宗?,以便拱卫皇权,这是当时的普遍认知。在无皇子可封王的情况下,宗室王被看成是遏制异姓势力的可靠力量。

第二,西晋情况特殊。司马氏代魏的工作,早在司马懿和司马师、司马昭等人手里已经基本完成,司马懿的众多子弟在此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司马炎不过是顺手牵羊,做了个现成的皇帝而已。

因此,司马炎不得不以封王的形式来酬谢其叔祖、叔父等人。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if $zbp->Config('yd1125')->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