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桃子2年前 (2023-12-16)阅读数 14#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丞相相国

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呢?

简而言之,?丞相?是一种官职,?宰相?是一种称谓。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对应。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秦国在相国(也称相邦)之下增设左右丞相作为副手,秦朝正式增加设置了中丞相一职。汉承秦制,设置相国,同时设置丞相作为相国的副手。《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吕产之后西汉只有丞相。至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又改丞相为大司徒。

自西汉哀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二百余年间不设丞相,所以东汉绝大多数时间没有丞相这一官职,担负丞相职责的是司徒。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复设丞相,并由自己担任。后来的三国只有蜀设丞相,东晋初期设置过丞相一职。南北朝时期北朝较短时期设置过丞相。隋朝不置丞相,唐宋两代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其行省也设丞相为地方官。明初设丞相,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丞相设置。

自战国时期设置丞相,到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丞相官职历史上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六百年之久。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

宰相的具体名称多达几十种,历代也均不同,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东汉)、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明朝)、军机大臣、总理(清朝末期)等。

顺便说一下相国,相国又称相邦,起源于春秋晋国,战国时代多称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同时并存,相国地位高于丞相。相国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而丞相在同一时间可以有两个(左右丞相)。

秦国第一位相国是樛斿,最后一位相国是吕不韦。吕不韦被免后,嬴政认为相国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了相国职务。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又重新设立了相国,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汉朝第一个相国是韩信而非萧何。吕雉死后,其侄子吕产曾担任相国,自吕产后直到东汉中期,一直无人担任相国职务,东汉末年董卓自任相国。

后世对担任宰相的官员,也尊称相国。明清对于内阁大学士也雅称相国。

是真的。简单说: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它也是一种官职制度,上起商周,逐渐发展为一套国家制度,直到明代洪武年间取消,六部直接由皇帝统辖。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的具体官职名并不一样,比如太宰、相、相邦、相国、丞相、大司徒、尚书令、中书令等等。

“丞相”是具体的官职名,最早出现在秦朝,秦汉时期是宰相(相国)的副手。后来的各朝各代,有时设丞相,有时不设;有时丞相是宰相,有时不是。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if $zbp->Config('yd1125')->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