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楷和行草有什么区别?
行楷和行草,前者更偏向于楷书,后者更偏向于行书,那么它们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笔画是否粘连,而在于写字者的意味和意境,是一种“倾向性”。举个例子:即便是行楷中存在笔画的粘连,但看到整体字的骨架,是相对清晰、易于辨认,存在楷书的一种“意愿”,可以说是单独一种风格的行楷。从“倾向性”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说法不谋而合。田英章的说法,是从字体的单独间架结构出发考虑的;而田蕴章的说法,是从篇章布局角度出发来说的。他们一个从单独字和笔画的角度定义,一个从整体篇章布局的角度来定义,其实说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但对于界定是行楷还是行草来讲,他们说的又是一个相似的道理,也就是从“倾向性”角度来判断。
其实在我看来,以及大师们的定义来讲,判断行楷和行草,不光要看笔画之间的关系,还要看整体篇章的风格,也就是说从一个更为全面的角度来考虑,因为将一个字从书法作品里单独拎出来,无法界定字体。拿界定行楷的观点来说:无论是认为“笔画之间呼应不牵连”,还是认为“既有楷书也有行书”,都说明了整体的倾向性是偏向于楷书。反之亦然。
对于界定方法,只是一种后人的归纳。不同的人观点不同是很正常的。关键的是,在认识它们的过程中,能够对书法字体的风格、特点、气节有所了解和学习。至于含糊和无法定位的东西,只要我们有一个认识,有可学的地方就好,不比太过刻意地强调和归类。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