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节日差异
中西节日折射民族文化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阖家欢乐。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即使是户外多人参加的扭秧歌活动,也只是一种表演性质的活动,没有全民狂欢的性质。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吃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等。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洋节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现在让我们将中西方节日进行一个比较。首先是对中西最隆重的节庆作一比较,果然有所发现。均不见中国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团聚,绝不会邀请外人,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要拜年也得挨到正月初一,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少说也得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方的圣诞节可不一样,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这一年一次的节日,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钟声响起,人们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见到人就拥抱,也不管认识不认识。感恩节就等同于我国的春节,是全家团聚一起迎接新的一年的节日。但两者都是合家团聚,充分体现亲情恩情的节日;它们都是人们怀念祖先,感谢大地养育之恩的重大传统节日,但两者的不同点在于欢庆的形式。在春节之前,中国家庭都会做很多准备,清理房子,做专门的食物。红色的卷轴被挂在墙上,中国人相信卷轴的字会为他们带来健康、长寿与幸福。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喜欢春节里的秧歌和鞭炮。但美国人在庆祝感恩节时,吃火鸡、观看电视里职业足球赛是感恩节中的代表性活动。散步同样是假期的一个重要部分。 改革开放扩大了眼界,人们的社会交往愈来愈加频繁,除了家庭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西洋风俗恰恰补充了中式风俗的不足,又怎能不受到人们的欢迎?
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 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