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农历冬月和腊月分别是多少?

一语惊醒梦中人2年前 (2023-12-01)阅读数 19#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腊月祭祀

农历冬月和腊月分别是多少?

“冬月”是农历十一月份,“腊月”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份。

“冬月”又称幸月、畅月、仲冬。一年十二个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正月属寅,接下来就是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分别代表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腊;十一月是子月,所以又叫建子月。

汉朝应劭《风俗通义》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也就是说,这时候,人们会猎取禽类、兽类祭祀祖先和神灵。

这种做法,其实和古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关系。以农耕为主的古代,冬季植物凋零,不适于耕作,因此冬季就便成为“农闲”实现。这时候,人们一方面可以从繁重的田间劳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又需要外出捕猎以弥补食物的短缺。

此外,古代人们十分注重祭祀,每年的祭祀可谓是“国之大事”,而农历十二月作为一年中最后一个祭祀的月份,祭祀时的规模往往会更加浩大。因此,古代历法便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

腊月是农历十二月,正月是农历一月,冬月是立冬之后,立春之前都是冬月。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

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

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

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if $zbp->Config('yd1125')->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