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防寒膜与地膜的区别
一、优 点
1、提高棚内温度:土壤水分的蒸发是地温散失的主要原因,由于薄膜的透光性好,能有效地使太阳光转变成热能。其次,薄膜透气性差,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因而起到保温增温的作用。
2、保持土壤水分:由于地温提高及热效能的作用,土壤中的水分会沿着毛细管上移,经薄膜阻挡并在膜面上聚成水滴而滴回土壤,使水分呈上下运动状态,使土壤均匀湿润,从而有利于蔬菜生长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3、保持土壤疏松状态:建棚后,避免了雨水冲刷带来的土壤板结。因此,能使土壤保持疏松。
4、加速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由于土温的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铵态氮的消化,增加了土壤中的速效养分,也提高了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同时,防止了土壤养分的流失。因此,提高了土壤养分利用率。
5、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采用塑料大棚栽培,为蔬菜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加上棚内便于进行蔬菜的精细管理,因而有利于蔬菜正常的生长发育。大棚蔬菜的产量比露地常规栽培的明显提高,同时蔬菜的品质也明显提高。
6、使蔬菜提早上市:在塑料大棚内,蔬菜的播种期和定植期均提早,使蔬菜的整个生育进程提前,实现了早春早熟栽培及提早上市。
7、减少了灾害的影响:由于大棚的保护作用,因而减少了病虫、低温、暴雨等灾害性因素对蔬菜生长的影响。
二、缺 点
1、淋溶少,土壤易产生盐渍化:棚内的肥料由于受雨水冲刷淋溶少,剩余的肥料和盐分会随水分的移动而上移,积聚在土壤耕作层,造成高浓度的盐分危害,使作物生长发育受阻。
2、品种单一,病虫基数大:大棚内种植的蔬菜品种往往比较单一,同科作物种植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病虫基数增大,甚至出现作物的“自毒现象”。
3、生产投入增加,产品成本增高。
4、不利于机械操作。
5、由于棚内气温高,氧气也没棚外充足,人在里面做活非常闷热。
6、假如不坚持每天开棚通风换气,棚内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降低,不利于蔬菜的光合作用,同时,棚内也易产生有毒气体。
一,温差上:黑地膜的地温温差小,黑地膜透气性好于白地膜,黑地膜的植株不易早衰,黑地膜的夜间地温高。
二,透光率:黑色地膜透光率只有1%~3%,热辐射只有30%~40%,由于几乎不透光,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三,黑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夏季白天还有降温作用,使用时将其平铺于地面,让作物露出膜外,也可平铺于作物行间。
四,辐射率:白地膜热辐射率达80%~90%,接近透明地膜,透光率只有40%,对于杂草有一定抑制作用,主要用于平铺覆盖,可较好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
扩展资料:
作用:二十年来,地膜的应用和发展非常迅速,增产、增收效果也特别显著,1979年以蔬菜为主进行小面积试验开始,1983年各种作物地膜覆盖面积猛增至62.9万公顷,1982年-1992年的11年间,推广地膜覆盖面积2506.7万公顷。
1996年地膜覆盖面积超过亿亩,达到700万公顷,其中达到和超过38万公顷的作物有玉米176.1万公顷,棉花181.6万公顷,水稻育秧60.5万公顷,花生58.9万公顷,蔬菜74.3万公顷,西甜瓜60万公顷,烟草38万公顷。
这项技术用于“老、少、边、穷”地区,高寒山区及边远地区,能有效增加积温量,克服了低温干旱,生育期短等不良自然条件,使晚熟高产优质玉米良种获得丰收,产量成倍增加。
1989年-1991年在16个省市实施的“温饱工程”中,这一技术,使3200余万农民越过了温饱线。
1993年-1996年4年间,共推广地膜覆盖玉米育苗移栽及水稻育苗抛秧栽培2866.7万公顷,其中地膜覆盖2333.3万公顷,共增产各种农产品1亿多吨,增产值1143.12亿元,增加纯收入达971.65亿元。
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也有力地促进了化工、轻工、农机制造、农资供销、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地膜覆盖技术发展到大棚蔬菜,使人们在寒冷的季节也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百度百科-地膜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