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士族”指的是什么?具体又有那些人是“士族”
士族指的不是权利高,是规模大势力强,并不存在具有统治地位的单一士族 。
士族的强大也不是三国时期才突显的,被成为一代名君的东汉光武帝刘秀建立帝国依靠的就是和豪族的妥协和互相利用,而这些豪族后来就发展为三国以后的士族 。
刘表,孙权是“士族”,另外刘表,孙权都属于外来政权,手头上只有个空头的东汉的名号,况且当时一有起义势力,二有其他诸侯势力的威胁,与士族结盟实在是最适当的做法.
当时的社会,强者居之,也许一个君主自己有能力以自己的能力压制四方,但一旦其身死,继位者在一没支持,二没名胜,三没能力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保住自己的家族企业?所以为了儿子们也得和士族保持良好的关系。
士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而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使当朝显贵子弟官运亨通;魏、吴给公卿客户和西晋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荫客,使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
因此,魏晋士族必是当朝显贵,只有在魏晋获得政治地位,尤其是在魏晋蝉联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资格列名士族。如琅邪王氏,王祥仕魏晋,累迁太常、司徒、太尉、太保;颍川庾氏,庾嶷为魏太仆,从子峻为晋司空;陈郡谢氏,谢缵为魏典农中郎将,子衡为晋国子祭酒等。
地主提供土地,农民则提供劳动力。农作物由两者分享。地主不可能像农民提供劳动力那样提供土地,所以只能是封建官僚制度确保了地主对土地的控制权。
一个农民有可能不会指望通过科举考试提升自己,但是对自己的儿子或孙子,却可能抱有很大的希望,因此这个农民仍然会在田地里辛勤耕作。而中国的士绅阶层是从来不会亲自动手干活。
中国的士绅阶层一般都居住在乡村,但是中国的士绅阶层基本上不会去过问具体的农业耕种事务,甚至都不会亲自进行监督和管理,他们能做的只有从封建王朝那里得来的各种政策好处。
儒家思想的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士绅们希望拥有高质量农民的想法会阻止士绅阶层过分地压榨农民。但是在清朝晚期,人口过剩,这种现象是士绅阶层愿意看到的,因为士绅们总是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农民,因为农民能成为潜在的土地租赁者,过多的农民可以抬高土地租金。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