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是怎么回事?

梵高2年前 (2023-12-21)阅读数 25#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烈士先辈

“烈士”一词,最早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三国时,曹操的《龟虽寿》诗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指人虽老但仍有抱负,有才干。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及其领导的抗日军队,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由“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198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三条规定:“我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中、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给“烈士”一词赋予完善的含义。

先辈和先烈的意思:

1、先辈: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iānbèi,指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长的人。明清时科场以先得中者为“先辈”,而不论起长幼。见《三国志·吴志·阚泽传》:“泽州里先辈丹杨唐固,亦修身积学,称为儒者。”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是怎么回事?

2、先烈:读音为xiānliè,汉语词语,意思是祖先的功业。建有功业的先人。对烈士的尊称。出自南朝·梁·沈约《南郊恩诏》之三:“仰寻先烈,思致升平。”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八篇:“魏晋以来,逮相师法,用以叙先烈,述祖德。”

造句:

1、为了社会的进步,用生命和鲜血为后人奋斗的仁人志士。先烈壮烈牺牲了,后人应感恩。

2、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们肃立默哀,怀念革命先辈。

3、这个海岛城市从前是个荒岛,是先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
{if $zbp->Config('yd1125')->fo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