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进来!!!!!!!!!!!!!!!!!!!!!!!!!!!!!!!!!!!!!!!!!!!!!!!!!!!!!!!!!!!!
●有 关 资 料
1、从消息到通讯
梁衡
在不少记者通讯员头脑里,通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通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通讯无定章,想写多长写多长。一个材料到手后,为什么不用消息而用通讯,通讯和消息有什么区别,甚至和文章有什么区别,都不大清楚。因此,对使用频率最高的这两种新闻体裁——消息和通讯,有必要从理论上剖析一下。
一、通讯先得有一个消息的内核
发布新闻,传播新闻是为了传播信息。传播新闻有诸种方式,其中消息是最集中、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是满负荷运载,信息含量高。通讯也是传播信息的一种形式,因此,它也必须含有必要的信息,就是说它要有起码的、最低的信息含量。既然消息是满负荷的信息、通讯是在这信息基础上的延伸和开掘,所以通讯成立的先决条件,就是必得有一个消息的内核。不管一篇通讯文字有多长,形式有多么繁杂,像剥壳取核一样,剥到最后总有一个核心:这就是信息,就是说通讯里总是裹着一条消息。或者可以说通讯是用一条消息来做骨架的。
作为一条消息,有这样三点基本的要求。
一是要有一件真实的事情;二是这事件必须是新发生的,新鲜的;三是这事件要有足够的受众,有传播价值。即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这是构成消息的核心。在通讯中,这个核心亦然存在。不过一般来讲,因通讯比消息字数增多和表现形式多样,这个核心就包藏得更深些。
因此,我们检验一篇通讯能否成立,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传播了有用的信息。如果没有,它就不是新闻,不能叫通讯,可能是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应该说,任何一篇真正的通讯都可以缩写还原为一条消息。如果不能,就说明这篇通讯是假的,是虚张声势。这是检验通讯的第一个标准,也是一块试金石,用它一试,还真的可以检出一些不合格的假通讯,比如有的“新闻核”是假信息,最著名的是曾窃得1980年中国好新闻奖名誉的《钱被风刮跑之后》,后被取消奖项。这类可称为“假核型”通讯。有的“新闻核”与受众无关,没有新闻价值。如1991年的“现场短新闻奖”参评稿《羊年第一羔》,是写某城市妇产医院在新年钟声响后,有产妇生下了第一个孩子。这类可称为“空核型”通讯,核中无仁。而有的找来找去,却根本找不见这个“核”,可称为“无核型”通讯,或曰无根通讯。如《生活时报》1997年11月2日有一篇通讯《平安大道古迹平安》,是讲北京将穿城修一条大道,古迹将受到保护。但看完全文找不到必备的信息:这条路的起止、走向、沿途涉及哪些古迹,怎样保护,却在大谈过去的工作,现在的难处。
第七届中国新闻奖共有两篇获一等奖的通讯:一篇是新华社的《让世界走向和平》。其核心信息是“我国宣布暂停核试验”。通讯全文共2850字,也可以缩写成一条几百字的短消息,这就是它的“新闻核”。另一篇是《种树“种到”联合国》,2960字。其核心信息是说“内蒙古一位女副乡长带领群众治沙成绩卓著,被邀请到联合国介绍经验”,它同样可以缩写成一条几百字的消息。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通讯与消息的共性也即它们间的本质联系,就是必须含有新闻信息,通讯是围绕一条消息的放射和扩充,通讯中必须有一颗消息的内核。
二、通讯比消息更集中更典型
既然通讯里裹藏着一条消息,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将一件事写成消息,而一定要写成通讯呢?原来通讯所表达的信息与消息所表达的信息质和量都不同。一般来讲,一是通讯中所含信息的时效性比消息相对弱一些,但正因为它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检验,这信息的沉稳性,又比消息相对高一些。二是通讯中所含的信息,常常是间接的,折映式的。它比消息要水灵一些,表达出来要丰满、生动得多。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集中更典型。这也是我们检验通讯的第二个标准。
典型性是通讯与消息的主要区别,是通讯区别于消息的新的生命力。消息可以是某一点刚露头的信息,可以是事物的一瞬,是枝叶花絮;通讯无论长短必须有完整的思想、形象、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消息是靠信息的真实、新鲜、适用而取悦于读者的,而通讯在完成这层功能时,又特别强调个性的魅力。说到底,通讯是更集中化、个性化、典型化了的信息。但对消息来说,我们则不能要求它每一条都是典型,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新、要广、要快,而许多也许符合新、广、快标准的信息却不能拿来写通讯。因为它不典型,不能反映深层规律和本质。如:许多突发事件、珍闻、趣闻,就是这样。主要是因为这件事或者在主题立意方面,或者在情节、人物方面等不典型,再写不出超过一条消息的深度和丰满度。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分不清这一点,常常把本来是没有多少典型价值的、面上的信息拿来衍化为一篇通讯。所以,历次评奖时,总会有评委们掂起其中一篇通讯说:这本该是写成一篇消息的呀!
通讯的典型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立意的典型化,二是取材用笔的典型化。
在选题立意上,第一,作者一定要选能最大满足读者信息欲望的题目。不管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还是问题通讯,这个物、事件和问题中所含的信息,都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读者所共同关注、亟待知道的信息。反之,使用的信息达不到这种典型度,这篇通讯就不能成立,虽有一颗信息核,却是一颗软核。这次参评稿中有一篇通讯名为《六十八封平安信》,是说一个农村姑娘在其兄参军走后不久,父亲去世,她为使哥哥安心服役,隐而不报家丧,每次写信都说家里很好,长达数年,自己一人挑起家中生活的重担。这作为一条消息报一下,也许可以,写成通讯就没有多少代表性。主题立不起来。
第二,这个典型要有足够的纵深度,就是说它内含的信息是大量的、多层次的。通讯中的信息因为是较集中地藏于人物个性、事件情节、特定环境和问题之中,所以它在表述时就更具体、更生动、更深刻,能够抽丝剥茧,从容道来,生动形象地回答读者的疑问,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欲望。因此,通讯必须有层次,有纵深度。比如这次评奖中有几篇稿是写某家三兄弟都是科学院院士,某家六口人五个民族等等之类,内容就构不成多深的层次。
除选材立意外,在取材用笔上,为挖掘典型的个性,最集中地表达信息,作者就注意比消息选用更典型的材料,这包括典型的情节、环境和语言,也可以叫做二次典型化。比如前述的获奖作品《让世界走向和平》在选题上,作者将战争与和平聚焦于核武器试验,这是第一次典型化,第一典型深度,但这样还不够,他又再次筛选,将核试验、停止核试验这一题材第二次典型化,再次聚焦于三任试验基地司令三个典型人物。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安排了一个融战争、和平于一景,有形、有情、有理的典型场面。
这次获得二等奖的通讯《我能摸摸火车吗》,从选题立意上是反映了经济建设成就、京九线通车这个重大事件的,但是作者精选了一个更典型的细节:那些没有见过火车的山区群众,从几十里外赶来看火车,并问我能摸摸火车吗,惊喜兴奋之情跃然纸上。还有一篇获二等奖的通讯《下辈子还当母子》,从立意上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典型,作者在选材时,写了一双父母怎样精心照料患了绝症的孩子,孩子短暂的生命却活得很充实。文章揭示人生的意义,特别是选用了孩子去世后母亲的一句话,更典型:“我们下辈子还当母子。”这两篇文章都是用主人公典型的语言来作标题,更增加了文章的典型性。
取材用笔上的典型性,只有通讯这样较从容的表现手法才好最大程度的发挥,当然在消息中也可以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细节,但这种情况并不多。通讯为了力图反映深层的本质的东西,就要特别注意运用典型的手法。
2、
通讯与消息的共性与个性。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必须含有信息,要合新闻规则。其区别,细分一下:一是在信息时效上,消息快一些,通讯慢一些;二是在信息含量上,消息单一些,通讯丰满些;三是在信息深度上,消息浅一些,通讯深一些;四是在文章结构上,消息较简单,通讯则复杂而有变化;五是在语言和修辞运用上,消息一般些,通讯讲究些;六是在内容上,消息多表现事件,通讯则由事及人、及理;七是在作者的主观倾向上,消息基本上没有流露,通讯则可以有所流露;八是在审美上,消息坚守新闻的简洁、质朴美,通讯则可以有少量的修饰;九是在功能上,消息只求传递信息,通讯已有审美、教化功能的介入;十是在读者效果上,消息求刺激、爆炸效应,通讯则求震撼、思索效果。
可以看出从消息到通讯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在新闻大家庭中,在传播信息的前提下,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功能的分工过程。我们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共性与个性。
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三者有何异同点
消息和通讯的区别内容如下:
1、外在形式不一样(消息常有“本报讯”或电头之类,通讯则无)
2、表现对象不一样(消息主要写事,通讯主要写 人)?
3、表现方法不一样(消息以叙述为主,通讯可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4、表达口吻不一样(消息常第三人称,通讯可用任何人称)
5、结构形式不一样(消息主要为倒金字塔式,通讯则按时间或逻辑或组合顺序)
6、篇幅长短不一样(消息短、通讯长)?
7、采写编发时间不一样(消息快,通讯慢)
通讯,汉语词语,拼音是tōng xùn。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通讯出处:
1、《南史·谢弘微传》:“内外或传语通讯,辄正其衣冠。”
2、《旧唐书·赵隐传》:“岁时伏腊,公卿大臣盈门通讯,而大臣及母之荣,无如其比。”
3、冰心《寄小读者》十五:“小朋友!为着跟你们通讯,受了许多友人严峻的责问,责我不宜只以悱恻的思想,贡献你们。”
4、柯岩 《奇异的书简·船长》:“一片静默,遇难船早已失去全部通讯能力。
消息是汉语词汇。拼音:xiāo xi,这个词应用较广泛,一般来说,新鲜的事就叫消息;当然,“消息”一词还可以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出处:
《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吟三十韵》:“升降常自得,消息一何佳。”清顾炎武《答人书》:“十年以来,穷通消息之运如此,又何以为故人谋哉!”
宋范仲淹《与朱氏书》:“里面有不是处,便与改正,空缺处,更消息。”汉孔融《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
晋张天锡《遗郭瑀书》:“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隋书·礼仪志四》:“然事有消息,不得皆同於古。”清王韬《遣使》:“事贵因时以变通,道在与时而消息。
相同点: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求。
不同点:
一、从内容上看:
1、消息内容广泛,但只是高度概括的报道,不求细节反映;
2、通讯报道的是有影响有特的人和事,可以搜集材料,选择更典型的事例,全面深人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
3、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从表达上看:
1、消息多用叙述,语言简洁明快;
2、通讯虽也以叙述为主,但可以灵活运用描写及抒情、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
3、报告文学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
三、以时效性看:
1、消息要求更高,它应该比通讯来得更快。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2、通讯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时效性及时但比不上消息。
3、报告文学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时效性最长,因为可以总结反映情况。
四、从定义是看:
1、消息这个词应用比较广泛,新鲜事就叫消息,还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明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最新事实的短篇新闻宣传文书,也是最常见、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2、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3、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特点是真实,艺术加工,形象性,抒情性。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