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俭的诗歌文言文
1. 12首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有哪些
1、《悯农二首 其一》唐代:李绅
因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2、《悯农二首 其二》唐代:李绅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咏史二首·其二》唐代:李商隐
原文: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译文:纵览历史,凡是贤明的国家,成功源于勤俭,衰败起于奢华。为什么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为什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想要远行,却没遇见千里马,力单势孤,难以拔动蜀山的猛蛇。有几人曾经亲耳听过舜帝的《南风歌》?天长地久,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绿的华盖哭泣份儿。
4、《诫子书》两汉:诸葛亮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5、《度关山》两汉:曹操
原文: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译文:万物生于天地,人类高贵无比。设立君主管理百姓,成为世上正常规矩。天子车辙国君马迹,畅通天下纵横各地。决定人才优劣升降,掌握百姓繁衍生息。我要赞美圣贤君主,他们总管国家疆域。
分封诸侯授给官爵,建立井田颁布法律。宁烧丹书废除刑罚,也不乱开释罪先例。舜时皋陶周时甫侯,作为狱官错在哪里?可惜可叹后代人们,制度办法统统改易。驱使百姓辛劳奉君,摊派徭役榨取民力。
虞舜下令漆饰食具,激起众国纷纷叛离。哪如唐尧俭朴实在,用柞做椽且不削齐。难怪世人赞赏伯夷,盼望搞好社会风气。奢侈本是最大罪恶,节俭美德不容怀疑。许由不肯接受天下,难道需要辨出道理?只要实行兼爱尚同,再疏也会和睦亲密。
2. 关于节约时间的句子(古代诗歌或文言文,最好)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 ——李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 --《淮南子
3.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 ●成由勤俭破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小钱不知省,大钱将滥花(英国) ●成家子,粪如宝;败家子,钱如草 ●眼下胡花乱铺张,往后日月空荡荡 ●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哈萨克族) ●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气把它吃完(维吾尔族) ●家有万石粮,挥堆不长 ●杀牛吃肉,不如留着挤奶(藏族) ●有钱时摆阔,没钱时挨饿 ●欲求温饱,勤俭为要 ●紧紧手,年年有 ●勤能补拙,省能补贫 ●思前顾后,吃穿常有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披着破大氅的,往往是个好酒徒(西班牙) ●粮收万石,也要粗茶淡饭 ●会吃的吃千顿,不会吃的吃一顿 ●精打细算,有吃有穿;大吃大喝,当屋卖锅 ●小富由俭,大富由天 ●不喝酒,不抽烟,三年省下无数钱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英国) ●积小利,成巨富(英国) ●节俭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爱默生) ●小处不省钱袋空(托·莫尔) ●钱币是圆的,所以容易滚走(托里安诺) ●节约一分钱,等于生产一分钱(英国)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丹麦) ●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 ●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细水长流,遇灾不愁 ●省下烟酒钱,急难免求人 ●有荒节约度荒,天荒节约备荒 ●好处安身,苦处用钱 ●精打细算够半年,遇到荒年不受难 ●年年有储存,荒年不荒人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趣味的腐化(英国) ●奢侈会破坏人们的心灵纯质,因为不幸的是,你获得愈多,就愈贪婪,而且确实总感到不能满足自己(安格尔) ●奢侈好像酒,既使人兴奋,又使人衰弱(卡尔) ●奢侈和 *** 只是一种社会腐化的现像,决不是原因(鲁迅) ●不择手段地追求高级物质生活的人,他的思想品德,必然是低级的(潜夫) ●奢侈乃德义之灭亡(瑞士)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古巴)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希腊)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
广厦千间,夜眠七尺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粥一饭汗珠换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吃饭要知牛马善,着丝应记养蚕人 ●成物不可损坏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君子以检德辟难。
(君子以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克勤于邦,克俭为于家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俭节则昌,*佚则亡。 (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没一粒都是这么辛苦得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4. 关于节约的古文名句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
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
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
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
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
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
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
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
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
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
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
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
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
5. 关于勤俭节约的古诗词有哪些1.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朱用纯
2.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3.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诫子书》
4.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5.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北宋〕司马光
6. 节俭朴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7.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
1. 李商隐《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注释:①本篇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后。②《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古明主得国失国之由,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约《宋书》载,武帝时宁州献琥珀枕,时北征需琥珀治金疮,即命捣碎分付诸将。④《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齐威王夸耀他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说自己所珍贵的是贤臣,“将以照干里,岂特十二乘哉”!得真:全诗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马:一种产于青海湖的杂交马,据说能日行千里,喻可任军国大事的贤才。
赏析:这首诗,诗人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概括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些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认识更自觉完整。在兴亡系于何人的问题上,尽管李商隐受时代的局限,还只能将理乱的命脉系于帝王,但在他的诗中,大都是指责他们败乱国家的。因此这种揭露更有进步意义。
2. 《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注释: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3. 李绅《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注释:⑴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⑵粟:泛指谷类。⑶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⑷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⑸犹:仍然。
6. 有关于节俭方面的古诗(10首)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5、俭节则昌,*佚则亡。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佚享乐就会败亡。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二、关于节俭的成语:
熬肠刮肚:指从事饮食方面尽力节俭。
卑宫菲食:指宫室简陋,饮食菲薄。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素:白。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监门之养:监门:看门人;养:衣食供应。比喻困窘、节俭的生活。
俭存奢失:俭:节俭。存:留存。奢:奢侈。节俭的人就是能留存下来,奢侈的人必然败亡。
俭可养廉:俭:节俭;廉:廉洁。节俭可以养成廉洁的操守。
俭者心常富:俭:节俭;富:富足。节俭的人常常觉得很富足。
节衣素食:节:节减;素:蔬菜类食物。省吃俭用,生活节俭。
戒奢宁俭:戒:戒除;奢:奢侈;宁:宁可,宁愿;俭:节俭。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戒奢以俭:戒:戒除;奢:奢侈;俭:节俭。用节俭来消除奢侈。
居不重席:坐卧处不铺两层垫子。比喻节俭。
居不重茵:坐卧处不铺两重垫子。比喻生活非常的节俭。同“居不重席”。
居穷守约:居穷:处于穷困状态;守约:保持节俭。指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
克俭克勤: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俛拾仰取:俛,同“俯”。指低头则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则必取树上之物。形容极其勤劳节俭。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贫穷的人不学节俭也会节俭,富有的人不学奢侈也会奢侈。形容环境、习惯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1.有关描写安庆黄梅戏的诗词
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戏”的文人、绅士们。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
“观戏诗”共三组,第一组写观戏心得体会,诗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
《观戏有得》
一: 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
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
二: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
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
三: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
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
四: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
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
第二组诗是赠葛大权的。作者真挚而细腻地描绘了伶人葛大权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诱人的魅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赠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
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
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再赠二绝句》
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
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
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
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
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
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
(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
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
(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
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
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
(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
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
(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缘共羡小方清;
登楼不说登科话,翻惹家人两泪倾。
(注):此诗写《珍珠塔》。
六:棍打鸳鸯太不情,一杯酒复困书生;
葡萄渡口风波恶,那及官衙势更横。
(注):此诗写《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访》、《清官册》)。
七:苟延残喘主人恩,翻肆谗言月下奔;
到底罗巾能泄恨,不教东海郁冤魂。
(注):此诗写《罗帕记》。两本头则分称《罗帕宝》、《三鼎甲》,总称《罗帕记》。
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却悔从前领略讹;
抵死相思了无益,不如双去问阎罗。
(注):此诗写《山伯访友》。老本分两本:《下天台》、《上天台》。
九:有身尚卖复何思,树下联姻事更奇;
不借聘钱偏得妇,牛郎无比好便宜。
(注):此诗写《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十: 割鸡本不用牛刀,贾祸谁知在羽毛;
我自烹雉无怨恨,却令举室荷恩褒。
(注):作者此诗咏的是《鸡血记》(又称《磨坊记》)。
以上10首咏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诗作,经对照其剧情与今存黄梅戏同名剧目完全相同。“观戏诗”可确凿地证明:清代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已趋成熟并定型。
晚清文人王浣溪为黄梅戏所赋“观戏诗”,记录了一段历史,填补了黄梅戏史的空白,弥足珍贵。
2.有关描写安庆黄梅戏的诗词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
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戏”的文人、绅士们。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
“观戏诗”共三组,第一组写观戏心得体会,诗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观戏有得》一: 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 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
二: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 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
三: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 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
四: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 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
第二组诗是赠葛大权的。作者真挚而细腻地描绘了伶人葛大权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诱人的魅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赠伶人葛某》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再赠二绝句》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 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 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 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 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
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 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 (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 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缘共羡小方清; 登楼不说登科话,翻惹家人两泪倾。(注):此诗写《珍珠塔》。
六:棍打鸳鸯太不情,一杯酒复困书生; 葡萄渡口风波恶,那及官衙势更横。(注):此诗写《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访》、《清官册》)。
七:苟延残喘主人恩,翻肆谗言月下奔; 到底罗巾能泄恨,不教东海郁冤魂。(注):此诗写《罗帕记》。
两本头则分称《罗帕宝》、《三鼎甲》,总称《罗帕记》。 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却悔从前领略讹; 抵死相思了无益,不如双去问阎罗。
(注):此诗写《山伯访友》。老本分两本:《下天台》、《上天台》。
九:有身尚卖复何思,树下联姻事更奇; 不借聘钱偏得妇,牛郎无比好便宜。(注):此诗写《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十: 割鸡本不用牛刀,贾祸谁知在羽毛; 我自烹雉无怨恨,却令举室荷恩褒。(注):作者此诗咏的是《鸡血记》(又称《磨坊记》)。
以上10首咏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诗作,经对照其剧情与今存黄梅戏同名剧目完全相同。“观戏诗”可确凿地证明:清代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已趋成熟并定型。
晚清文人王浣溪为黄梅戏所赋“观戏诗”,记录了一段历史,填补了黄梅戏史的空白,弥足珍贵。
3.关于黄梅戏的诗句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戏”的文人、绅士们.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
“观戏诗”共三组,第一组写观戏心得体会,诗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
《观戏有得》
一: 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
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
二: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
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
三: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
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
四: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
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
第二组诗是赠葛大权的.作者真挚而细腻地描绘了伶人葛大权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诱人的魅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赠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
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
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再赠二绝句》
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
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
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
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
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
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
(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
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
(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
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
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
(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
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
(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缘共羡小方清;
登楼不说登科话,翻惹家人两泪倾.
(注):此诗写《珍珠塔》.
六:棍打鸳鸯太不情,一杯酒复困书生;
葡萄渡口风波恶,那及官衙势更横.
(注):此诗写《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访》、《清官册》).
七:苟延残喘主人恩,翻肆谗言月下奔;
到底罗巾能泄恨,不教东海郁冤魂.
(注):此诗写《罗帕记》.两本头则分称《罗帕宝》、《三鼎甲》,总称《罗帕记》.
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却悔从前领略讹;
抵死相思了无益,不如双去问阎罗.
(注):此诗写《山伯访友》.老本分两本:《下天台》、《上天台》.
九:有身尚卖复何思,树下联姻事更奇;
不借聘钱偏得妇,牛郎无比好便宜.
(注):此诗写《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十: 割鸡本不用牛刀,贾祸谁知在羽毛;
我自烹雉无怨恨,却令举室荷恩褒.
(注):作者此诗咏的是《鸡血记》(又称《磨坊记》).
以上10首咏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诗作,经对照其剧情与今存黄梅戏同名剧目完全相同.“观戏诗”可确凿地证明:清代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已趋成熟并定型.
晚清文人王浣溪为黄梅戏所赋“观戏诗”,记录了一段历史,填补了黄梅戏史的空白,弥足珍贵.
4.描写黄梅戏的诗句有哪些《赠伶人葛某》
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
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
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
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再赠二绝句》
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
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
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
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
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
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
(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
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
(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
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
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
(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
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
(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5.关于黄梅戏的诗句岳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戏”的文人、绅士们.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观戏诗”共三组,第一组写观戏心得体会,诗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观戏有得》一: 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二: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三: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四: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第二组诗是赠葛大权的.作者真挚而细腻地描绘了伶人葛大权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诱人的魅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赠伶人葛某》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再赠二绝句》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缘共羡小方清;登楼不说登科话,翻惹家人两泪倾.(注):此诗写《珍珠塔》.六:棍打鸳鸯太不情,一杯酒复困书生;葡萄渡口风波恶,那及官衙势更横.(注):此诗写《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访》、《清官册》).七:苟延残喘主人恩,翻肆谗言月下奔;到底罗巾能泄恨,不教东海郁冤魂.(注):此诗写《罗帕记》.两本头则分称《罗帕宝》、《三鼎甲》,总称《罗帕记》.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却悔从前领略讹;抵死相思了无益,不如双去问阎罗.(注):此诗写《山伯访友》.老本分两本:《下天台》、《上天台》.九:有身尚卖复何思,树下联姻事更奇;不借聘钱偏得妇,牛郎无比好便宜.(注):此诗写《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十: 割鸡本不用牛刀,贾祸谁知在羽毛;我自烹雉无怨恨,却令举室荷恩褒.(注):作者此诗咏的是《鸡血记》(又称《磨坊记》).以上10首咏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诗作,经对照其剧情与今存黄梅戏同名剧目完全相同.“观戏诗”可确凿地证明:清代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已趋成熟并定型.晚清文人王浣溪为黄梅戏所赋“观戏诗”,记录了一段历史,填补了黄梅戏史的空白,弥足珍贵.。
6.形容黄梅戏的诗词西晚清文人王浣溪的观黄梅戏诗 清光绪二十六年(1990年)早春,葛大权率班来五河演出时,年仅20多岁,正值才华横溢之际,所扮小旦令五河观众为之倾倒。
难以数计的“高腔迷”们一改初衷成为“黄梅迷”,也征服了那些不看“花鼓*戏”的文人、绅士们。王浣溪尽情地欣赏着与古朴喧阗的高腔艺术风格迥异的黄梅戏,不禁诗情勃发,他结合社会,观照自身,浮想联翩,直抒胸臆,佳作连篇。
“观戏诗”共三组,第一组写观戏心得体会,诗中悟出许多深刻的道理,不乏哲理性佳句:《观戏有得》一: 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
二: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
三: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
四: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
第二组诗是赠葛大权的。作者真挚而细腻地描绘了伶人葛大权潇洒的扮相,精彩的表演,诱人的魅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赠伶人葛某》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
《再赠二绝句》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
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
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
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五:一塔珍珠暗定情,奇缘共羡小方清;登楼不说登科话,翻惹家人两泪倾。(注):此诗写《珍珠塔》。
六:棍打鸳鸯太不情,一杯酒复困书生;葡萄渡口风波恶,那及官衙势更横。(注):此诗写《葡萄渡》(又名《清官私访》、《清官册》)。
七:苟延残喘主人恩,翻肆谗言月下奔;到底罗巾能泄恨,不教东海郁冤魂。(注):此诗写《罗帕记》。
两本头则分称《罗帕宝》、《三鼎甲》,总称《罗帕记》。八:失之交臂奈伊何,却悔从前领略讹;抵死相思了无益,不如双去问阎罗。
(注):此诗写《山伯访友》。老本分两本:《下天台》、《上天台》。
九:有身尚卖复何思,树下联姻事更奇;不借聘钱偏得妇,牛郎无比好便宜。(注):此诗写《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
十: 割鸡本不用牛刀,贾祸谁知在羽毛;我自烹雉无怨恨,却令举室荷恩褒。(注):作者此诗咏的是《鸡血记》(又称《磨坊记》)。
以上10首咏黄梅戏传统剧目的诗作,经对照其剧情与今存黄梅戏同名剧目完全相同。“观戏诗”可确凿地证明:清代安庆地区的黄梅戏剧目,在道光咸丰年间已趋成熟并定型。
晚清文人王浣溪为黄梅戏所赋“观戏诗”,记录了一段历史,填补了黄梅戏史的空白,弥足珍贵。
7.描写黄梅戏的诗句《赠伶人葛某》葛洪妙裔尽神仙,戏术偏工最少年;翩若惊鸿翔日下,皎如玉树立风前;可餐秀尽饥充腹,不散香宜坐比肩;听啭一声莺语罢,直教欢喜极人天.《再赠二绝句》一: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二: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第三组则是咏“葛大权班”所演的剧目,选10部大本戏,分别题咏:一: 倚官作势已难宽,况把书生下等看;拼掷儒冠伸众愤,到头博得万民欢.(注):作者此诗咏传统剧目《张朝宗告漕》(又名《告经承》、《告大漕》).二: 一片冰心断不移,此身拼作女沙弥;镜分虽有团圆日,难煞墙头破镜时.(注):作者此诗所咏剧目为《合镜缘》(又名《双合镜》、《月墙破镜》).三: 未识郎君面若何,是谁入室竟操戈;倘非牵绊书生出,怎得松枝施茑萝.(注):此诗咏《乌金记》(又名《桐城奇案》).四: 小星得备亦良缘,云雨巫山梦不全;纵是金环能践约,那堪虚度十三年.(注):此诗写《毛洪记》(又名《两世姻缘》)。
8.赞美黄梅戏的句子有哪些1. 对黄梅戏我有一种扯不开的情结,源于儿时,我最爱看黄梅戏,那时,**电视稀少,倒是竹子戏、黄梅戏、湘剧等在乡下集市或大村落中偶尔有演出,我们便约一批小伙伴跟着戏班子跑。
2. 追溯黄梅戏的历史,还挺源远流长的,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我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安徽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
3.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4. 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
5. 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6. 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 绝大文章游戏出,特翻往事做新闻。诙谐却有箴规意,只是旁观漫不分。
8. 说法由来必现身,当场情事本非真。笑他到底痴迷者,未免观场是矮人。
9. 曲部风流斗巧妆,英雄儿女各分行。诸君漫说登场好,总要回头看下场。
10. 富贵功名四十年,卢生有梦也徒然。梨园曲似邯郸枕,一样收场绝可怜。
11. 岂是当年葛玉贞,新词谱就更调筝;而今记得前身样,故把钗裙学女伶。
12. 才拭啼痕笑态宣,歌成又舞柘枝颠;旁观只怪痴憨甚,那识登场要达权。
9.描写安徽安庆的古诗词哪些古诗词是描写安徽安庆的《望安庆》
(明)胡瓒宗
青山下碧流,江树引舒州。
千里轻帆外,层层见水楼。
《长风沙》
(宋)陆游
江水六月无津涯,惊涛骇浪高吹花。
橹声已出雁翅浦,荻夹喜入长风沙。
长风自古三巴路,樯竿参差杂烟树。
南船北船各万里,凄凉小市相依住。
歌呼杂沓灯火明,黄昏风死浪亦平。
劳苦舟师剩沽酒,安稳明朝到池口。
《登大观亭》
(清)刘大櫆
孤亭临四野,老眼上层楼。
水树千帆乱,云烟万岭低。
乡关今重到,景物昔都迷。
乌鸟知余恨,偏来傍耳啼。
《清水塘》
(清)刘大櫆
事往城池在,年深栋宇荒。
全家俱赴水,异代迥生光。
浩气充儒服,颓垣压女桑。
白头甘濩落,怀古意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