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狗-知识改变命运!
--

什么是丛林清规,佛教网

小肉包1年前 (2023-12-02)阅读数 20#综合百科
文章标签清规丛林

丛林清规是僧众行、住、坐、卧生活之准则。印度僧尼以戒律为生活规范,我国僧团除戒律外,还制定其他若干约束僧尼言行的清规。我国的丛林规制形成于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根据中国国情和禅宗特点,制定了丛林清规,后人称为《百丈清规》。《百丈清规》的“清规”二字,有“清净规约”的意思。它是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就是禅宗寺院组织的程序和寺僧日常行事的准则。元代元统三年(1335年),由朝廷命江西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禅师重编,金陵大龙翔集庆寺住持大诉校正,定名为《敕修百丈清规》,颁行全国,共同遵守。这些规定,一直在寺院中广为遵照执行。

百丈禅师制定的《丛林要则》二十条,为丛林清规制度作了简要、通俗的说明: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接。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待客以诚实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平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清规的其它相关

清规戒律是佛教为僧尼所规定的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 

“清规戒律”是维持寺院清净和约束佛教徒行为的规章制度。

戒律

先谈“戒律”。“戒”,梵语sila,佛教用以称一切“防非止恶”之事。“律”,梵语vinaya,意为“调伏”。作为“三学”(戒、定、慧)之一的戒学,是为一切佛教徒制定的各种规约。而作为“三藏”(经、律、论)之一的律藏,则是戒学具体化、程式化以后的产物。“律”比“戒”更细琐和严格,是专为僧尼制定的。“戒”和“律”有区别,更有密切的联系,往往合称为“戒律”。 经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见《增一阿含经》卷一等)佛门称为“七佛通戒偈”,是制定一切戒律的总纲。“戒”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四种,即在家的五戒、八戒和出家的十戒、具足戒。五戒是在家信徒日常遵循的行为准则,内容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和不饮酒。五戒实际上是所有戒律的基础。八戒则是在家信徒仿照出家人而临时奉行的准则。如八戒中的“不食非时食”(即过午不食)便是僧戒。又如八戒中的“不*欲”也比五戒中的“不邪*”严格。八戒与十戒比较近似。十戒是初出家的沙弥的戒律。至于具足戒,则是出家人的正式戒律,具有男女之别。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的具足戒多至三百八十四条(俗谓五百条)。大乘除沿用上述戒律外,别说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和三聚净戒。僧尼犯有“十重戒”,即构成“破门罪”,将被逐出山门。至于犯有“四十八轻戒”的,只要发露、忏悔,尚可得到谅解。“三聚净戒”重在修一切善,利益众生,所以又名“菩萨戒”。“菩萨戒”的弘传始于后秦鸠摩罗什,而盛行于南朝梁、陈间。“菩萨戒”通行于僧俗,如梁武帝、陈文帝等均称“菩萨戒弟子”。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一谓:“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五灯会元》卷四载,唐宣宗问荐福寺弘辩禅师:“云何名戒?”弘辩答道:“防非止恶谓之戒。”可谓言简意赅。不过,止恶与扬善是相辅相成的。止恶,谓之“止持戒”;扬善,谓之“作持戒”。大约在魏、晋时期,中国便有设坛传戒的仪式。据说如仪受戒的人,心中便能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为“戒体”;接受的具体戒条以及持行程度,称为“戒相”。出家人一举一动都符合戒律,叫做“威仪”,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比如说,比丘使用锡杖有“二十五种威仪”。 释迦牟尼逝世后,以迦叶为首的五百比丘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窟举行了第一次“结集”。优婆离依据佛陀的“以戒为师”的遗嘱,诵出律藏。过了一百年左右,耶舍等七百比丘又在毗舍离城举行第二次“结集”,讨论戒律,审定律藏。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迦罗来到洛阳,在白马寺中译出《僧祗戒心》,此为律本传入中国之始。东晋以后,《十诵旅》、《四分律》、《五分律》和《摩诃僧祗旅》等主要律本陆续传入,汉译律藏初具规模。其中,《四分律》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唐代道宣深入研究了《四分律》,在终南山创设戒坛,以戒学为“制教”,定、慧两学为“化教”,成为中国律宗的创始人。

清规

“清规”是唐代百丈山(在今江西奉新)怀海禅师所创,亦称“百丈清规”。当时,禅寺建制不健全,僧众怠惰,戒律松弛。为此,怀海参照大小乘戒律,制定了《禅门规式》(见《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对禅寺组织、法事活动和僧众起居等都有详尽规定。其中有关僧众参加集体劳动的“普请法”,开创了“农禅”的风气。怀海本人便率先实施“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禅门规式》在宋初便失传了,其主要内容仅存于宋·杨亿的《古清规序》中。宋代以后,各禅寺多仿照怀海制定了各自的“清规”,如宋·宗寿的《日用小清规》、元·明本的《幻住庵清规》等。宋代通行宗寿的《禅苑清规》。在元代,世祖敕令百丈山清辉重行编纂《敕修百丈清规》八卷,盛行后世。不过,“清规”才百丈怀海创制,到帝皇“敕修”,内容日趋繁琐,远非本来面目了。后用“清规”指佛门的戒律规矩。如《水浒传》第四回:“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乱了清规?”亦用“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

丛林中实行的清规,丛林中实行清规的主要情况,约略如次:

结夏与结冬

什么是丛林清规,佛教网

丛林每年以结夏(即结夏安居,亦称结制)、解夏(亦称解制)、冬至、年朝为四大节,极其重视。结夏、解夏,系遵印度原制;冬至、年朝,则依中土风俗。结夏七日原为四月(前安居)或五月(后安居)的十五日,解夏则在七月或八月的十五日,但从元代以来,各提前一日讲习礼仪,以便期内得专心修道。另外,在每年从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的九旬期间,丛林中也结制安居,称为结冬。这是仿照结夏制度集合江湖衲僧来专修禅法的,故名为“江湖会”。清代以来,丛林曾有只结冬而不结夏的反常现象,后经纠正,仍以结冬坐禅、结夏讲经学律等为惯例(见《清规证义记》卷八)。近代著名丛林如宁波天童寺等,都实行这样“冬参夏讲”的制度。

安单丛林的成员通称清众

凡曾受具足戒的比丘,衣钵戒牒俱全的游方到寺,都可挂搭(亦称挂单),暂住于旦过寮(又称云水堂)。如挂搭已久,知其行履可以共住的,即送入禅堂,名为安单,从此成为清众,随同结夏。一般丛林都从四月一日起,照规入夏,禁止游方,锁旦过寮。至八月一日,始开寮重新接众。又丛林安单亦分春冬两期,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在正月、七月期头进禅堂者,名为大进堂。

大请职此即一寺的人事安排

为丛林冬期的重要行事,一般于每年八月十六日举行。事先半月,由客堂开具新进堂禅众和旧住的名单,送住持查阅。

至八月十四日,住持召集客堂、禅堂、库房诸头首共议请职。十六日大众齐集大殿月台,知客点名,依次进殿,宣布职事名单并讲清规,新请职事即到法堂谒住持,又到禅堂行十方礼,再依职送位。

贴单此为一寺职事及常住人员名单的公布

例于每年十月十五日举行。 事先客堂与维那将閤寺人员戒腊久近开具清单,送与住持、写成单票(每条四字,职序在上,法名在下)。十四日,客堂挂“贴单”牌,到十五日,住持入堂说法,为首座贴单,其余由维那贴,以职事大小,戒腊先后为序,再各按名位顺次送单。 凡单上有名的,都是一寺常住的成员。

打七此是结冬中的重要行事

丛林坐禅通例从九月十五日起加香,即延长坐禅时间。又从十月十五日至次年正月七日举行禅七,每七天为一期,谓之打七。此为禅众克期取悟的禅会,或打七七,或打十七,不定。每一禅七的起解,称为起七和解七,各有规定仪式。

肃众即僧众违犯清规的处分

古规,清众中生事违规者由维那检举,抽下挂搭衣物,摈令出院,以安清众。或有所犯,即以拄杖杖之,集众烧衣钵道具,遣逐从偏门出,以示耻辱(见《景德传灯录》卷六末附《禅门规式》)。后世遵此,对于三业不善不可共住的禅僧也以香板相责,并迁单摈出。在《清规》 中还明定肃众办法,除刑名重罪例属官厅处置外,若僧中自相干犯,都以清规律之,随事惩戒,重则集众捶摈,轻则罚钱、罚香、罚油,而榜示之。又摈出犯规者,还要将摈条实贴山门,鸣大鼓三通,以杖攻出(见《清规证义记》卷五)。

榜状牌示丛林行事通知的方法

通常有知单、贴榜、书状和牌示等。

如住持宴请首座或远来尊宿等茶汤,皆开列名单,由侍者报知,谓之知单。方丈、库司招待大众茶汤的请柬则用榜,首座请柬用状。方丈请首座,榜贴于僧堂前东边牌上,库司请首座,榜贴于西边牌上。首座请下头首茶,状贴于僧堂前下间板上。丛林从来最重茶礼,有谢茶不谢食之说。又丛林行政性的通知,用挂牌方式传达,名为牌示。用挂牌地点随各种行事而不同。如结夏、诵戒、请职、贴单、普佛等牌示,皆挂斋堂前;上堂、秉拂、祈请、祷雨,挂大殿前;起七、解七,挂禅堂前;升座、免礼等,挂内韦驮殿前(见《高旻寺规约》)。

钟鼓法器此为丛林号令所寄

鸣扣各有常度。凡禅堂坐参、佛殿诵念、食堂斋粥、升堂集众、普请巡寮、入浴送亡等一切行事,都依钟鼓等号令进行。

如集众上殿则僧堂鸣钟,长老升堂则法堂击鼓,报众同赴。普请则开梆、催板,新住持入院则钟鼓齐鸣。凡止静、开静、念诵、斋粥等行事,从朝到暮,钟鼓交参,遂形成丛林一定的礼法。

普请即普遍邀约大众劳作的制度

亦称出坡。此制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开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圆仁入唐巡礼至山东赤山院,记载目睹的情形说:当院始收蔓菁萝卜,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不论多少,尽出担柴去(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不过此种制度原来由于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都以普请为之。后世普请只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以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见恢复原来的精神,已有丛林以劳动为佛事之一的新制。 七、岁计是丛林岁末的会计报告。在现存的唐代文献中还有此种记载。如开成三年(838)十二月二十九日,日僧圆仁至扬州开元寺,记云:众僧参集食堂,礼佛上床坐,有库司典座僧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种用途账,令众闻知(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一)。岁计原行于岁末,由住持审查各种簿册,但丛林的会计报告,多每月举行一次,由住持召集禅堂班首、维那、客堂知客、僧值、库房都监、监寺等,于丈室行之,称为算账(见《高旻寺丈室规约》)。

鹏仔微信 15129739599 鹏仔QQ344225443 鹏仔前端 pjxi.com 共享博客 sharedbk.com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当前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自研大数据AI进行生成,内容摘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邮箱:344225443@qq.com)

图片声明:本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本站只作为美观性配图使用,无任何非法侵犯第三方意图,一切解释权归图片著作权方,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恶意碰瓷者,必当奉陪到底严惩不贷!

内容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部分内容参考包括:(百度百科,百度知道,头条百科,中国民法典,刑法,牛津词典,新华词典,汉语词典,国家院校,科普平台)等数据,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本站为非盈利性质站点,本着为中国教育事业出一份力,发布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也不接任何广告!)